7月22日,科创板开市一周年。在这一年中,科创板迎来了133家硬科技企业,再融资、并购重组制度落地,打通了红筹企业回归的“最后一公里”……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印证了这一年科创板的经历。
那么,对于刚“满周岁”的科创板,未来又有哪些期待?近日,《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了业内8位首席,他们从各自观察到的角度对科创板一年来的运行和今后的期待进行了深度解析。
运行平稳、开局良好
“科创板开市一年,运行很平稳、开局良好,投资者也给予了较高的估值。一年内上市了100多家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企业。科创板的设立给了科创企业登陆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机会。”谈及科创板的表现,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如是说。
截至7月21日,已有133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总市值2.62万亿元,募集资金总额1991.5亿元。
“科创板的包容性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如7月20日,估值1万亿元的蚂蚁集团宣布将在科创板和港交所同步发行上市。科创板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支持科创企业发展壮大的集聚引领效应不断增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表示。
博时基金首席宏观策略分析师魏凤春表示,虽然今年年初经历了疫情的冲击,但科创板依旧按照市场预想的目标在进行,从这方面来看,科创板的设立是成功的。“作为中国资本市场一种先进的制度设计,科创板是中国资本市场服务于中国产业转型的一个很好的尝试。”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对记者表示,科创板作为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制度改革之一,在上市制度方面有了很大改善。
“一方面,随着制度逐渐优化,公司上市融资效率将越来越高,将有更多的科技企业亮相科创板。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新旧动能转换,科技类公司的成长性值得期待,也会更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和关注。展望未来,科创板建设将更完善,前景也更光明。”李奇霖表示。
并购重组和再融资方面,科创板也均实施注册制。6月12日晚间,科创板首单重组——华兴源创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配套募资的注册申请获得通过。7月3日,证监会和上交所发布科创板再融资规则,优化发行条件,其中明确“小额快速”再融资适用简易程序,最多6个工作日即可完成审核注册。
“再融资利于企业内涵式增长,并购重组制度可以使企业获得外延式增长,两个制度都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
兼具容量和质量
今年两会期间,上交所回应代表委员的关注时表示,研究推出鼓励吸引长期投资者的制度,为市场提供更多长期增量资金,稳定投资者预期、熨平股价过度波动带来的市场损伤。
“尽管提升了个人投资者的参与门槛,但科创板的投资者结构中仍然是散户占据主导。”李湛表示,根据上交所2019年底披露,自然人投资者为科创板参与主体,交易占比为89%,专业机构交易占比11%。
提升长期投资者占比,对科创板有多重意义。李奇霖表示,首先,长期资金交易活跃度低,有利于维持二级市场的平稳运行。其次,长期投资者偏好价值投资,且资金规模大,通过它们的甄别,有利于通过市场化的交易机制,推动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第三,长期投资者由于资金规模大,有时能够影响公司治理,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对于如何吸引长期资金,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引入长期投资者进入,稳定市场,最好的方法就是科创板公司治理持续改善,业绩提升,即拥有众多高质量的公司。“因为单纯靠资金来支持的市场,是很脆弱的。”
李湛亦认为,首要任务是要提升科创板上市公司的质量,以优质上市资源吸引更多的长期资金。另外,也可对发行获配售的中长期资金适当延长锁定期,促使其以长期投资策略来参与投资。科创板企业大多为高成长性企业,提升长期投资者的占比,能够更好的支持科创板企业当下的发展需求并分享其长期发展的红利,推动市场流动性以及平稳性与市场功能相匹配。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吸引长期投资者参与首先需要科创板有足够大的市场容量,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深度非常重要。机构投资者的资金比较大,有足够的市场容量后,大资金的进出也不会对市场产生影响。
杨德龙表示,目前有众多科创板基金参与科创板,预计未来机构投资者的占比会逐渐提升,包括发更多的科创板基金,以及引导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
刘锋表示,吸引长期投资者参与,一方面要做好投资者保护,加强信披,另一方面,严厉打击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犯罪行为,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目前,新证券法已经实施,法律基础完备,只需要监管层严格执行,维护资本市场“三公”原则。
李奇霖认为,吸引长期投资者参与,一是需要增加长期资金的规模;二是增强市场交易便利性,提升交易监管透明度,为长期资金创造通畅的入市渠道。最后,优化大股东减持的“批发+零售”机制,便利长期投资者退出。
持续优化交易制度
从上述专家的观点来看,引入长期投资者需要科创板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