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股市还不够完善,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它是一个充满机会和希望、正在迅速发展壮大的新兴市场。”
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三十而立。
回首发展轨迹,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的发展历程,众多资本市场风云人物轮番登场,铸造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开拓史。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深交所主要筹建者之一、原副总经理(法定代表人)禹国刚作为“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者”荣获“改革先锋”称号。
1983年,由于具备日语专业和金融证券知识背景,禹国刚被选派至日本学习证券和证券交易。1988年11月,深圳市政府资本市场领导小组成立,着手创建深圳证券交易所,禹国刚就成为了时任深圳市副市长、深圳资本市场领导小组组长张鸿义的得力干将。
禹国刚出任专家小组组长,带领同事们用不到半年的时间翻译了两百多万字的证券外文资料,学习借鉴境外证券市场法律法规和业务规则,牵头拟订了《深圳证券交易所章程》等重要文件,奠定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制度基础,促进了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此外,禹国刚还推动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一个同步实现“四化”——交易电脑化、交收无纸化、通信卫星化、运作无大堂化,一跃成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知名的证券交易所,其证券交易系统技术水平至今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在资本市场最为孱弱的时期,深圳股市遭遇成立以来的首次特大股灾——深圳股市连跌9个月、1991年4月22日当天更是出现零成交局面,亦是在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以禹国刚为代表的管理层组织采取一系列救市措施,和“深圳股市调节基金”负责人金明并肩战斗,稳住了龙头股“深发展”,带动大市向上,恢复了股民信心,使深交所“免于夭折”。
这位年过七旬的老者,参与并见证了我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发展的历程。严谨细致、热情宽厚,是他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
拜访当天,我们通过小区保安告知禹国刚老先生,我们已到小区。上楼后,门外鞋架旁已经整齐地摆好了三双供我们更换的拖鞋。室内收拾得非常整洁,一尘不染,客厅白墙上,挂着数枚装裱好的历史资料和字画,字画均由老先生所作,其中还有用日文书写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寄语。茶几上、拐角处还摆放着多株绿植,精致整齐、苍翠欲滴。闲时,老先生还会拉一段手风琴,唱两句小曲儿。
尽管已年过古稀,老先生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记忆力尤其出色,对于历史细节记得清清楚楚,采访渐入佳境,老先生每每谈到激动处,还会用手比划一番。
“证券很大,我们很小。”在谈及筹建深交所并推进“四化”时禹国刚总结称,“这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们只不过是作为当时的当事人,在改革开放这个大潮中,在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做了我们应做的事,尽了我们该尽的力。”
2020年4月29日,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深交所也步入改革新阶段。对于资本市场的未来,禹国刚是抱有殷切希望的,在其看来,深圳的高新科技企业在全国位居前列,证监会也出台了12条改革发展举措,“相信我们的市场会越来越好,一定能够把我们中国资本市场真正地建成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我相信中国资本市场能够完成它历史使命,能够做出更大贡献”。
深交所诞生记
时至今日,禹国刚都非常感谢提出创建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兼市长李灏。
1988年5月,李灏从英国考察回来后,就决心要干成创建深圳证券交易所这件事。在此之前,1983年深圳早已有了全国第一只公开发行的股票——深宝安,自1987年起已经有了深发展、深万科、深金田、深安达、深原野等股票,并进行柜台交易,但还没有建立深圳证券交易所。
深圳市政府资本市场领导小组成立后,在分管金融证券的副市长张鸿义领导下,立即进行创建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各项筹备工作。曾赴日本学习证券和证券交易的禹国刚,当即被张鸿义揽入麾下,任专家小组组长,周道志任副组长。
禹国刚和周道志带领专家小组的同事们,用不到半年的时间翻译了两百多万字的境外证券资料。张鸿义组织各方专家借鉴这些境外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十多次论证定稿,加上后来增添的深交所内部规章制度,形成了《深圳证券交易所筹建资料汇编》,简称《蓝皮书》。
直至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1990年底“开业”,在李灏的力挺之下,深圳市委市政府利用中央给予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让深交所先行先试,于1990年12月1日率先开始集中交易,杀出了一条创建中国资本市场的血路。1991年4月16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拿到了经国务院批准授权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批文,业内比喻为“出生证”。
《21世纪》:深交所的筹备大概多长时间,筹备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你觉得特别大的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禹国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首先我们把法规规章草案都搞出来了。1989年9月8日,我和副组长周道志两个人执笔写了《关于成立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请示》,连同法规章程草案一并上报市政府审批。那些法规章程基本上定稿。1989年11月15日,深圳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同意成立深圳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