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以来,A股市场乘风破浪,持续升温。对于当前的市场,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基于中国增长潜力、有利的汇率走势、全球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中长期依然看好中国股票市场。而社保基金、大基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的减持,是正常的市场化行为,不会对二级市场产生巨大压力,甚至还有可能稳定市场预期。
投资者更应关注成长主题
“建议保持更为谨慎的态度,关注风险,细选个股。中期依然看好中国股票市场,但短期内趋向谨慎。”华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庞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完全由市场情绪驱动的涨势未必可以持久,市场的潜在升幅可能有限。
对此,他进一步解释称,二季度以来的市场表现基于市场情绪和估值水平的修复。对2020年盈利增长的一致性预期仍在不断下调,但投资者更多开始关注2021年的复苏、反弹与增长。最近的股市成交量、资金走势等指标也都反映了情绪修复、估值上行的趋势。
庞溟认为,中国先行数据与高频数据均已确认中国经济的宏观复苏态势,政策扶持边际强化效应明显。信用宽松引领经济复苏,经济缓慢上行和通胀水平缓慢回升,企业盈利状况逐步得到恢复和改善,这是市场逐步走强的主要原因。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9%,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高于上月0.8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回升;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4.2%,高于上月0.8个百分点,企业生产运营持续改善,构成综合PMI产出指数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3.9%和54.4%,比上月均有所上升。
尽管如此,庞溟还是提醒,上证指数的前瞻性市盈率为15.6倍,高于其5年平均值2.3个标准差;恒生指数的前瞻性市盈率为12.1倍,低于其5年平均值0.7个标准差。如果出现影响市场情绪的负面信息或者风险因素,市场的潜在升幅可能有限。在疫情防控效果、需求端修复、宏观政策力度及速度、宏观经济复苏形态、外部环境等方面,仍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
“在低估值板块完成合理补涨之后,市场可能仍会回归到成长主题。”庞溟说,建议投资者继续关注兼具成长性与确定性的行业龙头、有望受惠于政策宽松与政策刺激的个股、受不确定性影响较小的防御性个股。
联储证券首席投资顾问郑虹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受外围不确定性因素影响,A股表现较弱,经济走势与A股表现的背离,叠加投资者的偏乐观预期,推动了7月份行情加速上行。
她同时表示,下半年的投资主线是成长性,这包括低估值品种的修复行情,主要表现为强周期品种的补涨行情,同时包括此前高估值的科技品种在技术修复后再次回归业绩释放的成长机会,预计未来市场将呈现沪指与创业板指震荡上行的节奏。
外资对A股市场也持看好的态度。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提供给《证券日报》记者的报告称,预计在未来3个月至6个月,中国股市还有低双位数的潜在上涨空间,但充裕的流动性、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财政政策刺激,都将支持当前的估值水平。
此外,在二季度财报季期间,上市公司给予的中期盈利展望可能成为另一个催化因素,管理层有望提供更多有关三季度需求复苏的理据,加强市场对下半年及明年盈利加速增长的信心。
机构减持是市场化取向
7月9日晚间,中国人保发布公告称,公司第二大股东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拟减持公司A股不超过8.84亿股,即不超过本公司当前已发行股份总数的2%。
社保基金的这一举动,引发业界关注。上海小郁资产总经理左剑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减持行为,一方面这是正常的商业行为;另一方面也是国内证券市场结构重塑的开始。低买高卖,这本身就是投资真谛,更何况持有时间长达数年。
庞溟认为,这是机构投资者出于个股估值水平、资产配置和投资业务需要、自身仓位和风格调整等因素进行的有限度的、适当的、符合商业逻辑的减持,恰恰说明了市场化、常态化的取向,而非盲目地托市救市。
2011年6月份,中国人保引入社保基金会作为战略投资者,社保基金会认购公司38.91亿股股份。此后,社保基金会通过接受国有资本划转、二级市场交易等方式,累计增加持股34.25亿股股份。
“以社保基金拟减持的部分中国人保股份为例,9年时间浮盈已超过50亿元,减持所获得的资金,可以在市场中寻找其他投资机会和被低估的标的,对稳定市场和支持行情有正面和积极作用。”庞溟说。
除了社保基金,“大基金”也有所动作:多家公司日前发布公告称,大基金计划减持持有的公司股份。
庞溟认为,大基金减持说明的是前期持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骨干企业已做大做强,后续可以更好地自行造血、独立发展,大基金可以转而帮扶产业链中其他尚有短板的企业。
左剑明认为,在当前投资者一路追捧背景下进行适当减持,预计并不会对二级市场产生巨大压力,甚至还有可能稳定市场预期,让热度不要超出合理范畴,但这也的确会对市场产生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