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贵州贵安新区考察数据中心,期间询问了数据存储规模、服务器性能等情况。
事实上,今年中国提出新基建理念后,受到各方关注。作为新基建核心之一,数据中心建设也步入快车道,这从一系列头部厂商发布的规划就可看出,而规划的数据中心容量也从几十万级到百万级不等,这给服务器行业带来新的曙光。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包括腾讯、阿里、中国移动等头部厂商都在强化对服务器的自研或是定制。另一方面,国产化服务器也已经崭露头角,并受到采购方的青睐。下半年,随着中国移动等厂商服务器采购需求的进一步披露,服务器行业将迎来景气上升的拐点。
云厂商加大
服务器自研力度
7月3日,腾讯位于清远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正式开服,整个数据中心集群规划容纳服务器超过100万台。该数据中心将首次大规模部署腾讯云第一款自研星星海服务器,腾讯称,这可以满足云计算场景下对服务器的超大规模交付、软硬件一体化等要求。
根据腾讯2019年财报,腾讯云业务全年实现收入超170亿元,同比增长逾86%,云业务成为整体收入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另外一项数据显示,腾讯云全网服务器总量超过100万台。
腾讯自研服务器背后,毫无疑问与其快速扩张的云服务业务有关。腾讯服务器供应链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时表示,自研服务器主要是基于公有云业务发展以及规模和软硬件协同上的考虑。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传统的企业服务器更多基于私有云和传统的软件架构,在适配大规模云业务的时候,会有挑战。“自研服务器更多还是从企业自身业务发展方面去考虑,当然,自研对于成本、质量、效率方面都会有收益,但不限于此。”
自研服务器并非腾讯一家的专利,正如上述腾讯负责人所说,自研服务器是全球领先云厂商的必经之路。实际上,这更像是一场从欧美席卷至中国的科技潮流,微软、谷歌、亚马逊等厂商早已就服务器芯片或者整机展开自研并取得突破。
阿里也有类似的行动,2017年阿里提出了神龙服务器架构,通过软硬协同设计提升虚拟化使用效率,代表着云数据中心虚拟化技术的变革。
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首席科学家、技术部总经理钱岭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服务器是云计算投资中占比最高的主设备,目前行业头部企业都在采用自主研发、深度定制的方式来打造服务器,一方面降低成本,一方面提供差异化竞争能力。
作为国内领先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这两年十分强调ICT业务的融合,并明确了三年内要跻身国内云服务厂商第一阵营的目标。钱岭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已经开展定制化服务器和智能化硬件的研发工作,未来会与集采工作形成能力补充。
上述腾讯服务器供应链负责人也向记者确认说,清远数据中心未来将主要以自研服务器为主。“我们去年交付了一款自研服务器,今年年底还会陆续有多款自研的服务器交付,未来,新建数据中心也基本会以自研服务器为主。”
招商证券认为,在白牌机和品牌机盛行的阶段,来自互联网企业的自研服务器初露峥嵘,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最大化满足自身需求,例如,解决传统虚拟机中存在的算力损失问题;二是最大化降低成本,包括用料及应用场景的精简。
由于谷歌、亚马逊、腾讯、阿里等互联网云计算厂商在世界各地修建数据中心,招商证券指出,传统的服务器产业链条正在发生变化,即由原来通过品牌服务器设计、生产,或交给白牌厂商定制的模式变成了直接由云计算厂商交给代工厂商的模式。
借力数据中心加码云战略
云计算依托于数据中心的建设,而服务器又是数据中心的核心硬件。头部云服务厂商加码自研服务器,是基于数据中心即将迎来大规模建设的战略考量;今年国家提出了新基建,也从顶层政策上为数据中心建设定了调。
目前,主流云厂商都在陆续加码布局数据中心。其中,中国移动已经在全国31个省规划了数据中心,将打造全网统一规划的“N+31+X”三层数据中心布局架构。
据钱岭介绍,N个中心节点可辐射全国各大地区,满足全网标准化需求;面向31个省,统一标准,建设多个省级数据中心满足属地化用户需求,实现云服务100%覆盖;面向300多个地市,按需建设、灵活部署X个下沉式边缘云,3年内实现全国数据中心由点及面全覆盖。
在上述布局架构指引下,中国移动已建成的大型基地涉及华南(南方基地)、华中(长沙)、华北(信息港)等18个中心节点。
今年5月,中国移动又新上线了西安、上海资源池,杭州、重庆、济南、苏州等资源池目前正在准备上线中,江苏、福建、辽宁、北京等地已建成合营资源池。根据计划,2020年内,中国移动的算力规模将超过1200万vCPU(虚拟处理器)能力。
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腾讯同样发布了雄心勃勃的计划。腾讯服务器供应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在3年前,腾讯内部已经就未来5-10年的数据中心布局进行了详尽的规划,形成了国内华南、华东、华北、西南4大区域的布局。
从主流云厂商来看,数据中心的建设与云服务市场的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