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来看,卖方研究的模式、研究方法及方向的确有很明显的同质化问题,并且市场也处于过剩的态势。市面上充斥着同质化严重的各种点评、分析,却鲜有独特视角与观点的深度报告。
回顾过去,卖方研究从探索到繁荣,在对行业发展贡献良多的同时,各类乱象也层出不穷。无论是“实力不够颜值来凑”、还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内卷化严重的卖方江湖屡屡让市场侧目。在各类乱象背后,卖方服务存在的深度研究不足、过分强调销售等问题,已备受有识之士所诟病。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财富管理、大资管、注册制、开放外资等一个个时代标签,注定了证券研究又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是在红海中继续厮杀,还是突围破局?“Tobeornottobe”,这是证券研究所面临的抉择。
这江湖:
十年磨剑霜刃多变幻
回顾证券研究行业的发展,卖方服务虽源自海外,但在独特的发展模式之下,仍迅速成为国内证券研究所追求的目标。
在过去十年,从券商研究所的分仓佣金排名来看,可算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仅头把交椅,在2010~2012年间,申万宏源研究所就牢牢把控着;2013~2014年,中信证券研究所取而代之;之后两年又被招商证券研究所替代;2017年,中信证券研究所重新夺回宝座,但2018年又失守于长江证券研究所,2019年则再度王者归来。
另外,在行业马太效应日甚之际,佣金分仓反而是中小型券商追求“弯道超车”的捷径。无论是长江证券研究所成功杀入行业顶级团队,还是天风证券凭借研究所逆袭,都被行业所津津乐道。此外,国盛证券、东吴证券、国金证券、太平洋证券等近年来佣金分仓排名也远高于其所处的全行业整体排名。
实际上,诸多研究所在财务角度并未实现盈亏平衡,但转型卖方的研究所却不断增加。只是,证券公司对卖方服务价值的评估并非仅看佣金创收,还有对其综合价值的认可。在打造研究所品牌之外,卖方服务也能够促进券商整体品牌价值提升,进而为各个业务条线提供支持,配合展业。
一片喧嚣热闹的景象背后,各类乱象也层出不穷,更凸显了行业的困境。回顾过往,卖方研究对行业发展贡献良多,但研究内容的同质化、卖方服务的“变味”,都让监管和同业侧目。即便是在监管部门多方严管之下,卖方研究中深藏的种种异化仍有待破局。
产品点:
低端有余而深度不足
对经济社会、资本市场以及各色机构,甚至是小散股民而言,证券研究某种程度上充当着智库、参谋的重任。由于分析师、买方机构和上市公司之间存在密切的利益链条关系,大量的“故事”和“事故”也由此而生。
证券时报记者多方调查了解,各方提及的首要问题就是当前研究数量过剩而研究深度不足。“目前来看,卖方研究的模式、研究方法及方向的确有很明显的同质化问题,并且市场也处于过剩的态势。市面上充斥着同质化严重的各种点评、分析,却鲜有独特视角与观点的深度报告。”东吴证券研究所所长郭晶晶称。
事实上,对于未经实地调研的研报,即便是满篇溢美之词,也难以获得上市公司的认可。甚至有上市公司对满篇浮夸的研报进行“回怼”。近期科创板企业沪硅产业就表示,“公司上市以来未接受投资机构及证券公司调研,部分研究报告对公司业绩的预测与公司历史业绩情况差异较大,对公司股价预计的依据不足,为其单方面预测。”
当前市场研报产出数量有多庞大?证券时报记者根据Wind金融终端、东方财富Choice终端等第三方软件收录的数量来观察,仅2020年至今半年时间里,各个软件收录量就在12万~16万份之多。中证协数据显示,全行业持证分析师不过3200余人。如此粗略计算,今年来每位分析师已至少撰写了35篇以上的研报。
“当前行业的内卷化水平已经到了一定程度,研究过剩和过度同质化已成顽疾。目前全行业年产报告十几万篇甚至更多,绝大多数报告已成为机构客户邮箱中的‘垃圾’。”北京某上市券商行业首席李伟(化名)表示,机构客户认为有深度的卖方研究不够,反而对一些智库或产业专家提供的研究服务更感兴趣。
天风证券研究所所长赵晓光表示,“总体来说,行业肯定是产能过剩的,但在深度研究、满足核心客户的需求方面,产能远远不够。”赵晓光认为,真正的深度研究应当是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符合行业实际,又能判断出产业趋势的,“而不是在网上找一堆文章拼凑个100页,取一个哗众取宠的名字”。
除了研究报告数量过剩和深度不足外,“看空”研报的稀缺也是行业一大怪现象。某卖方研究所前任所长认为,现在很多分析师都在“抬轿子”,鲜有“看空”研报,在A股缺乏做空机制之外,也有可能是卖方研究机构不愿意得罪客户。“比如分析师研究某个公司,建议减持或抛售,但该公司如果是一些基金公司的重仓股,就会影响佣金派点。”
今年2月浑水发布瑞幸咖啡的做空报告,并在随后以瑞幸自曝财务造假的方式获得证实,彼时就有资深分析师感慨,“浑水做空瑞幸咖啡成功,说明了我们这些‘专业分析师’有多么无能”。浑水报告采取了大量一线调研,以各种“接地气”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如此调研精神正是当前国内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