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餐饮习惯影响,我国食用油脂消费量巨大,每年产生超过1000万吨的废油脂,这些俗称“地沟油”的废油脂如果回流餐桌将对食品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如果能够将这些“地沟油”无害化处理并变成再生资源,那么这些废油脂将成为永续的“城市矿产”。
2019年11月份,一家专业从事废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高新技术企业登陆科创板,这家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掌握了将废油脂资源制备成生物柴油产业化的关键技术,成为欧盟成员国争相采购的竞品。
这家企业就是号称再生能源生物柴油“第一股”的卓越新能。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进闽西,采访了卓越新能掌门人、董事长叶活动。
“公司18年来坚持自主创新,走中国特色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路线,‘不与人争粮食’,研发掌握了利用餐饮废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行业领先技术。”叶活动如是表示。
生物柴油产业“吃螃蟹”者
6月份的一个普通工作日,一辆满载“地沟油”的原料车开进了龙岩卓越新能东宝山工厂,在进入厂房指定卸货区之后,车间闸门自动降下,一名操作工人将装卸原料的管道链接在原料车上,在封闭状态下完成原料卸载,随后这些废油脂将开始在东宝山厂区密布好的管道、油罐和设备间开始进行再生循环处理。
“从地沟油变成生物柴油,我们现在的工艺已经做到全闭路循环连续生产,而在整个厂区基本上不产生任何异味外泄。”东宝山厂区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废油脂在经过长达两三日的闭路式的纯化、甲酯化、高真空分馏等工艺之后,就变成了清澄透明的生物柴油。
在成品车间,负责人拧开一个龙头阀门,用玻璃杯接满了一杯透明的液体,并解说,“这就是目前公司核心产品2号生物柴油,产品具有出口欧盟的质量标准,原料转化率高达98%以上。”
除了生物柴油之外,卓越新能已将废油脂利用产业链进一步衍生至工业甘油、生物酯增塑剂、水性醇酸树脂等,废油脂的转化利用率还在进一步提高。
“对我们而言,食品安全谈之色变的地沟油成为了永续利用的‘城市矿产’。”在东宝山厂区办公区,卓越新能董事长叶活动接受了《证券日报》记者的专访。
叶活动将一瓶已经存放数日的生物柴油样品打开,“你闻闻看是否还有一些油酯的香味?我们的产品质量受到了欧洲大客户的普遍认可,产品供不应求。”
据悉,生物柴油是化石柴油的优良替代品,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动力燃料领域,但在国内该产业仍处于行业发展初期。
在技术方面,国外发展生物柴油主要原料是依靠植物油,如欧美地区主要采用菜籽油、大豆油为原料。而卓越新能则是我国第一家从事废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技术研发并率先实现工业化生产的企业。
在创办之初,卓越新能曾考虑是否效仿国外技术路线来发展生物柴油产业。但在考虑到我国实行“不与人争粮”的粮食安全战略以及面对我国植物油还需大量进口的国情现实,卓越新能将目光投向了废油脂。
由于废油脂杂质含量多,其提纯技术难度大,这项技术在当时国内乃至国外都还是空白,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卓越新能成为了“吃螃蟹者”。通过资源调查、科技查新、路线探索、大量的实验和中试研究,2002年,公司成功开发了废油脂制备生物柴油技术,并建成我国第一条年产1万吨生物柴油示范生产线。
在随后十多年里,公司在生物柴油工业化生产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工艺优化、技术创新,积极实施研发成果转化,生物柴油的质量和生产效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而提升,产能规模亦随着扩大,同时公司在工业甘油、生物酯增塑剂、水性醇酸树脂、天然脂肪醇等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陆续转化实施。
目前,公司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技术专利89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以及非专利技术14项。
资本市场助力企业跨越发展
叶活动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生物柴油和生物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近七成研发费用都用于生物柴油技术进步,研发项目成果快速转化,形成了公司的核心技术竞争力。近年来,公司产能和销售规模不断扩大,研发投入随着公司盈利能力的增强而快速增加,近三年公司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超30%,形成良性循环。
数据显示,该公司营业收入从2016年的4.66亿元跃升至2019年的12.95亿元,净利润从2016年的5000万元增长至2019年的2.16亿元,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40.59%,净利润复合增长率62.27%。
科创板的推出给卓越新能带来了新的机遇。
“生物柴油从年产能1万吨到5万吨,我们用了5年,借助国际资本力量从年产能5万吨到10万吨我们只用了2年,从10万吨到20万吨我们则用了近10年。”叶活动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借助科创板上市募资,公司产能迅速再上台阶,募投项目建成后公司生物柴油年产能将达到35万吨以上,同时卓越新能又在布局下一步的扩产计划,科创板上市成为公司新的发展里程碑。
2019年11月份,卓越新能在科创板顺利挂牌,募资12亿元用于年产10万吨生物柴油扩产项目和研发投入等。据悉,目前募投项目进展顺利,其中10万吨生物柴油扩产项目拟在今年年底建成试产。
据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