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重庆会展公园花已谢,野草蹿至半人高。公园对面是展场规模居全国第三、展览规模年均增长率居西部之首的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下称国博中心),往年人头攒动,今年无数个日落里,这里冷冷清清。
一场疫情按下了暂停键。参会的人走了,周边的餐饮关停了,来公园休憩游客的印迹少了。这样的画面上半年在中国多个城市上演。励展博览集团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孙钢称之为线下展览集体“休克”。
但生机依然在。
6月13日,一场车马喧嚣划破了悦来国际会展城的宁静。近千款新车、近百个国内外品牌,线下会展再次回归——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全国首场展览面积超10万平方米的一场车展重燃会展人的希望。
当然,疫情警报没有完全解除之前,更多会展还是转移到线上。
6月24日,第127届广交会落下帷幕。“中国第一展”首次整体搬上“云端”。
6月10日至12日,每天下午3点28分,第三届中国会展创新者大会(下称创新者大会)连续三场直播。截至6月11日,来自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华龙网以及大会官方直播五大平台的统计,累计高达332.28万人次观众进入直播间观看。
“至暗时刻也是曙光来临之时。”国博中心的控股方重庆悦来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菊梦在创新者大会上说,以前大家对会展的理解是有一个建筑,很多人集中在一个地方开会或看展览。但在创新风向标的指引下,除了线上线下的融合,会展已无边界。“能容纳20万人口的重庆悦来国际会展城里,将处处是展场、展品和各种秀。”王菊梦说。
人需要面对面交流
疫情让会展成为“重灾区”。疫情下线上展览变热,线下展览如何重生?会展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这样的拷问在创新者大会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的观点甚至针锋相对。
“瘟疫是文明的共生体。人员往来搭乘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让瘟疫快速传播,瘟疫和文明并行。”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CIO学院院长胡臣杰引用了《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书里的话,“非典催生了互联网的到来。不应该浪费每一次疫情带给我们的机会。线上会展是未来的趋势。”他说。
在他看来,线上会展是数据驱动下人、货、场的创新组合。人是参展商和观众,货是根据需求用数据测算并组织的货品和服务,场是线下体验和线上浸润式场景的叠加。
“用云计算来支撑整个会展。很多会展公司的云计算能力都不足。”胡臣杰直言。
借助三维会展平台、虚拟展厅打造数字化虚拟场馆,采用音频设备、图像识别人群所在位置,用感应设备感知现场温度、湿度,以及用5G技术连接线上和线下等,胡臣杰认为,会展方靠收租金为主的商业模式将延伸至商品交易环节,乃至研发环节的参与,分食价值链上更多点。
“线上展览会是20多年的老话题了。”孙钢直言不讳:线下展览会不可能被线上展览会取代!
2006年加入全球最大的励展博览集团,在会展业摸爬滚打了30多年。孙钢对会展本质定义为集合多个生产、服务要素或环节于一体,结合人们从事贸易活动习惯的3C平台或产品。3C是指Contact、Content和Communities。其中,社区互动最重要。在对国内外专业观展商7个观展行为分别进行调查后,结识新客户和老客户会面交流均名列其中。
“这说明人是社会人,离不开面对面。会展和电商是不同的业态。电商更适合快消品,可以无接触销售。会展贸易效果大部分是展览会结束后,进一步沟通才呈现结果。”孙钢说,就B2B的专业贸易展览会而言,被电商、直播带货取代的并不多。过去10年,专业贸易展会销售业绩同比增长两位数以上,欧美专业展会的销售增长也在6%以上。
“所以,线上展览变热是疫情下的被动应急举措。”他说,在相当长时间里,线下展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但数字化工具对线下展的互补提升作用,确实让人期待。“尤其是5G技术对线下展功能有巨大帮助,可以弥补时空转换、客户精准分析、网上洽谈及时便捷等不足。”孙钢的观点是,线下展不能孤立无援,线上线下融合才相得益彰。
他坚信,线下展会从休克到重生,将变得更加健康。但要重获新生,需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当时空上出现商业交流断点,用什么方式可补上?技术发展让客商更新换代更加迅速,客商千里迢迢赶来参展见面两三天,老客户是不是一定要线下见?
“经历过疫情,主办方可以为老客户定制线上小型展览会,用技术手段多维角度毫无差别的将产品呈现给买家,买家可以立即采购。”孙钢说,会展主办方类似于租赁店铺的商业地产盈利模式可能改变成以流量为基础的盈利模式。现在,大量线上展会免费。未来,找到新买家和卖家的流量可以线上线下收费。
“数字化工具、互联网思维和5G技术加持线下展览会,才是会展创新的方向。”孙钢总结道。
“城市会客厅”催生梦想
“会展会拉动传媒、策划、设计、搭建、物流等,还有旅游业。所以你开1000人的会拉动三天、五天的消费,这些消费会转化为一个城市的GDP,更重要的是转化为城市的产业,还会转化为一个城市开放的观念、眼光、境界。”王菊梦在创新者大会上说。
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