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泽达易盛正式登陆科创板,成为第一家由在职教师创业并敲锣的科创板上市公司。
泽达易盛实控人刘雪松、林应夫妇,是脱胎于高校体制的创业先锋,基于学科交叉优势,从无问西东到科创立业,两人联手将产学研的实践如教科书般“写”在了大地上。在医药特别是中药智能化领域,泽达易盛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科创之路。
“我们要把文章‘写’在大地上,做成真正可以产业化的实践,这是我们从实验室走向企业的初心,也是最终价值的体现。”刘雪松对记者说。
从无问西东到科创立业
在引领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顶尖学府的实验室是诸多科研成果的诞生地。学科带头人将之成功商用的范例也屡见不鲜。泽达易盛董事长、总经理林应与董事刘雪松,正是脱胎于高校体制的创业先锋,双方交叉学科的深度融合,使其创业过程尤显特别。
刘雪松与林应是一对“学霸夫妇”,双方均为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刘雪松主修工业自动化和药物分析专业,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4年十大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林应则是浙江大学计算机硕士、经济管理学博士、浙江大学首届工商管理学硕士,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纯。陈纯院士作为公司的股东,目前也在泽达易盛设立了院士工作站。
凭借对国家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敏锐洞察,林应通过对医药产业信息化发展的深入研究,创造性提出整合产学研优势,由上层开放式平台到中间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研究院、直至下层来自产业实体的创新性成果落地支撑的漏斗型创新体系。
交叉学科的优势,使得二人在公司主营的医药信息领域成为一对“神仙搭档”。“刘老师能够一下子抓住中医药业者的痛点和需求,而落地到信息化方案时,我可以将它转化为计算机语言。”林应告诉记者。
刘雪松与中药结缘已经20年了。2000年初的时候,浙江大学准备筹建中药系,已经留校任教的刘雪松出于对中药产业前景的信心,在老师的推荐下花了近7年攻读药物分析学博士。2007年底,他创建了浙江大学现代中药创制团队,汇集了中药新药开发、中药装备、中药工程等5位教师,主攻中药研究生产的全环节研究,并将之产业化。2011年,刘雪松牵头成立了苏州泽达兴邦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2012年,浙江大学拟与天津滨海新区政府合作,滨海新区因招商引资要求,引入以林应为主的经营管理团队。2013年1月,泽达易盛前身天津易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天津滨海新区设立。2016年3月,公司通过收购苏州泽达100%股权,实现了合并。
实验室“长”出科创型公司
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刘雪松和林应都将自己的成功更多归功于浙大科研体制的宽容务实和对于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视。2000年开始,在时任浙江大学校长、著名计算机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教授的支持下,浙江大学在全国各地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后转变为工业技术研究院,支持学校将“实验室”成果转移孵化,因地制宜地孵化地方产业,而天津的医药资源优势,成为泽达易盛落地生根的关键原因之一。
“高校的创新能力强,但在研究成果的落地方面存在短板。”忆及创业之初的选择,刘雪松至今仍感慨颇深。
在采访中,刘雪松对于浙大求学,特别是攻读尖子班-混合班(即今“竺可桢学院”)的经历充满了感恩。“混合班的经历无论对我的个人素质,还是人生观、价值观来说,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一是交叉学科的创新引进,比如现在做的技术,很多是传统中药没有从其他领域引进来的,如果没有经过这种残酷的训练,很难将其他领域的知识揉起来。像现在做的在线检测光谱分析检测等,原来是用来检测大豆、石油、月球土壤的技术,但是这样的技术可以应用到中药制造里,这就是跨学科。二是对自己对人生观的改变,经过这样的历练之后,承压能力变强,眼界更开阔。”
在他看来,中国从不缺乏科技创新实力,关键是如何从高校走向产业。在这方面,浙大的体制和经验提供了一条可堪参考的路径。“我们希望可以把具备系统性研究的国家队力量,转化为生产力,真正地为高校教师创业创新联动提供参考。”刘雪松表示。
“一直以来我所倡导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模式,也最终指导了泽达易盛的商业模式。我始终认为,将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最大效能地产业化转化,是产业振兴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谈到创新创业的体会,林应给出了这样的回应。
浙江大学求是创新、海纳百川的文化,培育了像林应、刘雪松这样懂科研、懂产业、接地气的创业人才。此刻,他们心底对于母校的感恩,已经升格为不断进取的创新动能。
交叉学科成就核心竞争力
刘雪松带领的团队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在全国组织策划了多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承建了山东步长制药、九芝堂、上海凯宝药业等100余家中药数字化生产线,向客户提供从药物工艺研究、生产线整体设计、信息化服务、生产设备配置到施工安装的整体解决方案。
招股书显示,医药产业链是泽达易盛未来信息化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公司可提供原材料种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