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结论:结构胜于大势,保持定力。海外对美联储对冲政策反映乐观,但巨幅扩表下,短期持续超预期的政策空间已相对有限,后续疫情二次风险和结构上的极端分化将压制美股持续上涨,资金面驱动的分化行情将持续。国内整体流动性偏紧与结构上的外资流入,将强化A股的分化,后续市场关注点将重回受益于国内经济需求改善的业绩受益品种,短期结构分化行情下,坚守业绩主导的核心资产,以守为攻。中长期来看,在全球宽松潮和国内经济复苏背景下,A股总体有惊无险。我们曾多次强调,货币泛滥下,核心资产估值应高看一线。
美联储政策持续超预期的空间有限。6月15日,受美联储直接购买企业债政策刺激,缓解了疫情对企业流动性风险的冲击,当日美股有所反弹。整体来看,美联储目前已出台的所有货币政策工具,已能够向股票投资者以外的其他所有市场主体直接进行精准的融资支持,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也有明显提升,各类市场的流动性紧缺问题有望得到缓解。但当下,风险最高的股票ETF和低等级的高收益企业债(评级为BB-/Ba3以下)并不包含在美联储“救市”范围内,资产之间的风险传染可能导致部分融资机制的效果不及预期,这也是美联储货币政策工具可能进一步超预期的领域。
中概股加速回归背后的中美博弈。6月18日,京东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上市,近期呈现出中概股加速回归中国市场的迹象。其原因除了中国自身内部资本市场一系列改革之外,更多也来自美国近期针对在美上市中企的“信任”问题。截止2020年6月19日,在美上市的中企累计市值约1.75万亿美元。目前中概股多采取“在港二次上市”的方式回归。但部分中概股并不满足港交所上市要求,由此随着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的完善,A股亦可能被视为中概股回归的重要备选。短期来看,“信任”问题或对A股情绪形成压制;但从中长期来看,中概股的“锚”将带动A股估值水位的提升。
宽信用基调不变,政策保持定力。6月17日国常会的亮点主要在于:一方面,运用降准、再贷款等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力度解决融资难,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显示降准概率大于降息。历次国常会提及降准的内容,央行政策落地通常为1-2周左右,但从此次表述并没有运用以往“及时运用”和“抓紧运用”等急切措辞。另一方面,明确金融系统让利1.5万亿,其来源主要包括3块:一是,通过降低利率让利;二是,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推动让利;三是,银行减少收费让利。整体来看,近期央行采取“量升价平”组合来维持流动性和市场利率稳定,“宽货币转向宽信用”的方向将持续。
外资抢跑布局入富扩容,后续流入有赖中美关系。受益6月22日A股入富权重提升,存在“抢跑资金”持续流入,6月19日单日陆股通净流入高达182.33亿元。A股入富扩容生效后,后续短期流入节奏将更有赖于中美关系。近期美方对中国实质性第一阶段协议的执行表示肯定,以及6月16日美国商务部允许美国公司与华为合作制定5G网络标准等迹象,显示短期中美紧张关系有边际缓和,将利于外资流入。
配置建议:内需复苏赛道中寻找确定性:1)“新基建”:5G基建、云计算、电气设备、新能源汽车;2)可选消费中的汽车、消费电子、家电、影视、旅游;3)“老基建”:机械、建材、地产龙头。
风险提示:全球经济复工进程较慢;货币政策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