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人们觉得我们就是股份制银行,怎么可能在客户总量上超过国有大行?但那些头部的互联网公司告诉我们,这件事可以另辟蹊径。
当开放银行的概念开始在银行业流行,作为先行者的浦发银行正准备推出开放银行2.0版本。5月13日下午,浦发银行行长潘卫东在位于上海外滩的浦发银行大楼里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提及这一计划,预计今年下半年正式对外推出。
作为曾经的大象,银行业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着变革难题,此刻是更开放,还是自己做生态?如何争夺流量与用户?如何既与BAT合作又能保持自己品牌的影响力?如何解决银行稳健强监管的文化与金融科技创新文化的融合?
两年前,浦发银行率先在业内发布了APIBank,提出“无界开放银行”的理念,这一理念很快被正处于数字化转型中的银行业广为采纳和应用。换言之,银行通过“API”接口的方式将自己内嵌到各个非自己主导的业务场景中,这是一种另类战略打法,与此前部分银行在自己的生态体系内自建非金融业务有所不同。
截至2019年底,浦发银行投产400个API、接入210家合作方,API交易数量超过16000万笔,涉及账户管理、贷款融资、投资理财等九大类业务领域。
“在完成开放银行1.0版的运作后,就要考虑标准的问题、通用的问题、共享的问题,开放就是要一起研究、一起合作,未来一定是合作大于竞争。”潘卫东说。
近年来浦发银行成为开放银行浪潮中的“领头羊”,曾是浦发短板的零售业务跃升为全行第一大收入贡献板块,目前在总收入中占比约42%。
在科技浪潮中,银行家必须关注和深刻理解时代的趋势。潘卫东每年都会参加全球领先的信息技术研究和顾问公司Gartner的大会,他需要与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思想同步。
但科技仅停留在概念远远不够,科技更需要对这家银行在战略定位、思维模式、组织架构、文化上进行改造。
“银行即平台。”潘卫东提出了这一认识,他认为数字化对银行业务的改造是颠覆性的,未来的银行是经营数据资产的银行,必须要对技术和业务逻辑有全面的认知,相比传统“以我为主”的商业模式,未来一定是客户触发型的。采访过程中,他三度强调要“倒过来”想问题。
潘卫东明确表示,对科技投入会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未来会是银行最大的一块投入。“这是个高投入的、一直迭代的、永远在路上的事。”浦发银行2019年对技术投入达42亿元,在该行总收入中占比约2%。
未来已来,科技将重新定义浦发银行。
战略:客户体验和数字科技双轮驱动
《21世纪》:科技对银行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机会,在浦发新的三年战略规划中,如何定位科技?
潘卫东:2019年我们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股份制商业银行,推动全行成为新时代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的战略目标。
为有效推动全行战略实施,很重要的是强化“双轮驱动”,也就是要着力实施客户体验和数字科技双轮驱动。一方面,将通过打造极致客户体验,有效应对银行业在经济下行阶段的市场分化与存量博弈,以极致体验为核心打造客户经营模式,推动客户和业务的长期、良性和可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将通过强化数字科技驱动,顺应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潮流,利用银行传统市场优势,将数字科技与客户旅程等领域紧密结合,实现银行内部、银行与客户、银行与合作伙伴之间、银行与非银行服务之间互联互通,打造闭环、穿透的数字化服务体系,重塑全行增长新动力。
《21世纪》:浦发是如何推进这一战略落地,用哪些关键抓手关键阶段可以形容浦发的核心战略?
潘卫东:2015年开始我们在推行全行新一代信息系统建设,2017年一次切换成功,当时压力很大,但是成功了。
然后就开始考虑科技发展趋势问题,其实当时科技的很多概念在国内银行业中只是刚刚出现,我比较关注科技,每年都会参加Gartner的大会,跟全球顶尖企业的CIO们一起讨论全球IT趋势,这个过程对我触动很大。
2018年开始新一轮的三年规划,2017年底行里开始开会讨论定什么目标,当时提了银行面临的很多问题,我们认为最关键、最核心、对所有问题都有答案的,就是科技。
但是具体怎么实施?当时提出来后就发现,执行是没有参照系的。那个时候,我们就去全世界很多市场了解,对比发现,其实中国的银行业在科技上的发展并不落后,我们的互联网环境有一定优势。欧洲很多银行通过收购科技公司的方式来发展,全世界最早的全线上银行出现在英国,后来也被收购了。说明这个概念很好,但生存很难。
中国的银行有严格的经营范围,必须通过内生发展的方式实现科技升级。通过这些思考,我们就提出“无界开放银行”的路径。开放银行、API接口,这些概念其实做科技的人都知道,但我们做到了更进一步,把它融入到业务中,赋予业务内涵,这是开创性的。
银行的技术规划只能自己做,必须在战略、布局上想明白整体效果,对高管挑战很大,银行的高管一定要深度理解技术,没有全面的认知,未来在商业模式的选择上会迷失方向。
《21世纪》:随着第一步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