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战略合资合作项目启动。加上差不多同时公布的入主国轩高科的消息,大众此次在安徽加码国有整车企业与民营电池企业的股权布局,深度地参与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改革与升级的进程中,是近年来外资车企在中国少有的“大动作”。
这两项合资合作项目有何不一般之处?为什么能够在安徽碰撞出火花?大众此次投资释放出了哪些发展新信号?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对话各方,带来深度解读。
江淮:引进世界级资源深化混改
5月29日,安徽省国资委、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以下简称“大众中国”)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汽控股”)三方签署了战略合资合作协议。大众中国将出资10亿欧元,获得江汽控股50%的股份,安徽省国资委持有50%的股权并仍控制江汽控股。同时,大众中国增持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淮大众”)的股份至75%。签约各方计划在获得相关部门批准后,于今年年底前完成相关交易。
此前一天,大众中国与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轩高科”)举行战略投资签约仪式。根据协议,大众中国将投资约11亿欧元获得国轩高科26.47%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仍是公司实际控制人。
大众共计将出资约21亿欧元,手笔很大,但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两个“不一般”:作为外资车企,直接入主中国电池生产企业,并且直接参与到国有车企的混改中。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执行官冯思翰表示,对于大众集团这样一个已经来到中国将近40年的企业来说,有机会参与一家中国汽车企业的战略发展进程,同时实质性地入股了一家上市民企,再次证明了中国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的决心。
“大众入股江汽控股为外资车企参与国有车企混改树立了典范。”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
记者了解到,作为安徽省国企改革的“领跑者”,江淮汽车已进行过一轮混改。
2015年4月,江汽集团控股上市公司江淮汽车通过向母公司所有股东发行股份的方式,吸收合并了母公司,完成了整体上市。当时的江淮汽车身兼“引入战投、股权激励、整体上市”三大改革于一身。混改后,强化了内部业务的协同,实现了激励机制的创新,企业获益良多。在当时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江淮汽车仍保持着较快发展。
当前,国内汽车市场整体趋弱,给车企带来了严峻挑战,江淮汽车也面临着新的考题。根据江淮汽车最新发布的产销快报,今年1月至4月,江淮各车型累计销量约12.6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3.62%,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累计销量8674辆,下滑59.73%,销售承压明显。
业内人士认为,新一轮混改将为江淮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崔东树表示,江淮此次引进世界级资源进行混改,是在国企改革的大思路下的混改新模式探索,体现了安徽省国资委更大力度的对外开放态度。
安徽:
坚持高位推动国资创新先行
此次大众选择合资合作的两个项目“花落”安徽,离不开安徽省多年来坚持培育壮大汽车产业链。
近年来,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安徽大力推进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把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列入安徽十大新兴产业,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产业集群“群长制”。2019年,安徽实现汽车生产92.1万辆,同比增长8.7%,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与销量分别完成约12万辆,占全国市场的比重为10%左右。
通过高位推动,安徽聚焦与大众的深度合作。2017年6月,江汽控股与大众中国签署合资合同以来,安徽坚持把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项目作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一号工程”,集中力量,持续加以推进。
签署合资合同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在2018年5月,江淮大众首款量产新能源车型“思皓”E20X就正式下线,新能源研发中心一期主体结构将在今年底建成完工。
这才有了如今在大众中国的发展战略中扮演重要支点角色的江淮大众。
“通过增持江淮大众的股份,能让我们获得管理权,这对我们以后在中国的战略执行具有深远意义和便利性。”在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迪斯看来,选择中国第三大电池供应商国轩高科来投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轩高科与江淮大众同在安徽合肥,从地缘来看,能够产生非常好的物流和研发协同效应。
冯思翰表示,在安徽省以及合肥市的大力支持下,双方共同决定,通过合作,把安徽省以及合肥市打造成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重要基地。
近两年来,安徽汽车产业的动作频频。记者梳理发现,国有资本在其中发挥了较为突出的带头作用与助推作用。
2019年12月,市属国有企业奇瑞汽车引入基金企业成为控股股东实现混改。青岛五道口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企业(有限合伙)成为奇瑞控股和奇瑞股份的控股股东,总成交金额超过144亿元。
2020年4月,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及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主导的投资机构与蔚来汽车签署投资协议。根据投资协议,战略投资者将向蔚来中国投资70亿元人民币。蔚来将在合肥设立中国总部,建立研发、销售服务、供应链制造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