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辽宁港口集团(下称“辽港集团”)整合一年多来,一举扭转了曾经的亏损局面,资产负债表明显优化,协同效应逐渐显现,疫情中逆势而进,新开多条内外贸班线和航线。
央企招商局出资控股,整合大连港和营口港,改变了原来两港恶性竞争的局面,同时注入了改革创新基因,让老国企焕发出新活力。《经济参考报》记者持续跟踪调研,探访企业发生的点滴变化。
逆势而进
错位经营夯实发展根基
5月初,“海丰海南”轮在大连港集装箱码头靠泊作业,来自越南的水果卸船,标志着“大连—越南”新航线顺利开通运营。这是辽港集团克服疫情影响,今年新开通的一条外贸集装箱线路。
这一新增量的实现,是辽港集团根据东南亚产业和贸易发展现状而做出的。疫情在全球蔓延扩散,并未阻挡大连口岸东南亚进口水果业务扩大的步伐,一季度进口越南水果同比逆势增长近400%。
“虽然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算上这条线路,我们今年已新开3条外贸班线,11条内贸集装箱航线。”辽港集团生产业务部相关负责人说,“这与港口整合后产生协同效应密不可分,我们更能对腹地内货源做集中的调配,根据客户需求开辟新航线。”
整合后,辽港集团将大连港和营口港通盘考量,对港口业务进行融合管理与整体把控。辽港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周擎红说:“经过反复研究,我们确定了营口港和大连港分别主营内贸航线和外贸航线,实现错位经营,合理调配资源。”
整合前,大连港与营口港经常为争抢同一货源杀价。例如,在钢材、红土镍矿等货源上,大连长兴岛港以“地板价”与营口港竞争,其实是赔本赚吆喝。现在整合为一家,谁都没必要再做亏本生意,根据就近原则,这些货物已从盘锦港等港区下水。
央企招商局集团出资控股,主导辽港集团的运营,不仅改变了原有两港打乱仗的情况,而且带来了更多的资源。整合后,集团油品业务面拓宽了,去年有机会和招商局南京油运股份有限公司合力开展原油南北联运物流通道项目,参与到了更为广泛的国际竞争。
辽港集团借力招商局港口资源,让南北互动更为频繁。营口港务股份有限公司粮食分公司总经理林勇说,招商局集团拥有福建漳州港与辽港集团形成港口协同,实现资源共享,开辟了鲅鱼圈至漳州的航线,去年粮食沿此航线外运47万吨,与未开通前比增长了1倍。
今年一季度,辽港集团克服疫情影响,煤炭、铁矿石、冷藏集装箱、油化品等货种吞吐量均实现增长。其中,煤炭吞吐量同比实现增幅逾三成,营口港外贸进口冷藏箱同比增幅超600%。
刀刃向内
剜赘肉催生“化学反应”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由蛇口工业区在1981年首倡的口号,是招商局改革创新精神的一个标志性注脚。采访中,辽港集团多位部门负责人表示,此次“央地混改”,跳出了地方利益羁绊,规范了企业管理,为辽宁港口集团注入了改革创新基因,让两港整合不仅发生了资产变动的“物理反应”,更是发生了体制机制变革的“化学反应”。
辽港集团的一些下属企业,是亏损低效企业,剜去这些赘肉,才能轻装上阵。周擎红说:“我们决定三年内,该撤销的撤销,该改造的改造。刚刚过去的一年,已通过注销、股权转让、业务重组等方式治理85家,实现减亏3.5亿元。”
企业内部减员增效,裁撤臃肿机构,让不少企业员工很感慨:“要不是港口整合,怎敢刀刃向内,对体制机制动刀子,清理亏损企业?”
辽港集团结合生产业务架构和布局,清理冗员,压减不必要的员工费用支出,推行“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
疫情发生后,对港口的应急调运能力是不小考验。一季度,辽港集团开通多条应急防疫物资绿色通道,所有疫情防控物资运输船舶均享受零待时进出港、零待时作业的便捷服务,十分便捷高效,累计转运医用口罩、防护服、手套、护目镜等防疫物资5.5万吨。
辽港集团战略企划部部长丁金辉说,原来企业追求的是规模、质量和效益,现在追求的是质量、效益和规模。别看只是顺序变了,却体现出集团的新发展理念。整合后,集团运营效率高了,有了“一厘钱的精神”,各港口间资源充分共享。
整合后推进的改革,让辽宁港口集团轻装上阵,有关业务屡创佳绩。今年一季度,营口港股份一公司吞吐量同比增幅34.6%;大连集装箱码头公司24小时作业大件船舶4艘次,创公司单日作业大件船舶艘次纪录。
央地合作
“双赢”打造开放新高地
整合前的一个时期内,密集的港口在辽宁沿海快速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业务交叉重叠,压价揽货等恶性竞争问题,旧有的港口布局和企业管理体制,弊病越来越凸显。辽宁省多年前就打算推进港口整合,但由于种种困难,始终未能破题。
当时,辽宁形成了大连港、营口港为主的港口运营格局。其中,大连港投资锦州港,为第一大股东;营口港投资盘锦港和葫芦岛港绥中港区。两家港口吞吐量总和超过8亿吨,体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推进如此巨量规模的港口整合,在港口发展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之所以此番整合顺利实现,在于辽宁下决心在港口运营体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