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逐步向机构化转变。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公募基金的持股比例稳步上升;关注“龙头”企业、换手率降低成为重要特征;配置风格上,价值型和价值成长型成为主流,对资产配置的关注度显著提升。
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A股投资者结构逐步向机构化转变。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公募基金持股比例稳步上升,今年一季度创出近6年来的最高水平。
多位基金行业人士表示,A股机构化是我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重要特征,对市场有效定价、优化资源配置、稳定金融市场等大有裨益,未来还可以通过推动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提升资管机构投研能力、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等举措,继续提升机构投资者的话语权。
公募持股市值2.5万亿
A股机构化趋势明显
数据显示,2019年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达到30.5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31.2%。其中,公募基金持股市值为2.4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64%;社保基金、保险机构分别为3782亿元、1.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5%、54%。2017年末至2020年1季度,公募基金持股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从3.89%升至5.58%,达到2014年以来最高水平。
针对A股机构化发展大趋势,景顺长城基金副总经理陈文宇认为,机构化是资本市场走向有效性的必经之路,海外成熟市场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资本市场的职能是合理高效地分配资本,通过各类资产类别的专业投资人的具体投资,满足各类资金不同期限的投资目标,最终体现合理高效的资本市场功能。
上海证券一位高级分析师表示,随着机构持股比例的提高,A股的股票定价也将越来越有效,更多的资金涌向优质股票,将促进市场整体的资源优化配置。
招商基金表示,资金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直接投入要素,资金只有在专业者手里,才能得到最佳、最高效的应用。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公募基金持股比例上升,可以促进资本市场优胜劣汰,对建立健康、优良的资本生态非常重要。
除了提升定价的有效性,优化资源配置,多位市场人士分析,机构话语权的增强,对降低市场波动、应对金融风险以及挖掘市场价值也有好处。
Vanguard董事总经理、中国区投资管理部主管浦彦表示,从降低市场波动性的角度看,更高比例的机构投资者严格遵守基于目标、风险控制和长期投资的投资纪律,有助于改善投资者行为,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另一方面,养老金、保险公司和公募等机构投资者投资时间跨度长,可以从更长远的视角研究市场风险和回报。在极端市场中,他们往往是逆向投资者,成为稳定市场的重要力量。
博时基金首席宏观策略分析师魏凤春认为,A股机构化是必然趋势。机构化不仅可以有效弱化个人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同时,对于国家整体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也有重要价值。在中国加大开放的同时,散户化的市场难以应对外部冲击,机构化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波动。
在市场价值引领作用方面,泓德基金量化投资部负责人苏昌景分析,市场参与者专业化、机构化的趋势,价值投资理念开始普及,有利于提高有竞争力公司的估值,降低优秀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
融通转型三动力基金经理林清源表示,机构持股比例提升,对稳定市场、提升市场价值挖掘能力有积极作用。他以半导体、创新药等新兴产业举例分析,散户参与这些行业投资门槛较高,机构对于新兴产业的公司都会做较为深入的研究比较,会引导资金向优秀龙头公司集中,从而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资管机构建言
提升A股机构化
近年来,随着外资的涌入和普通投资者借道专业机构进行投资,A股市场的机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过,多位资管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海外成熟市场的机构化程度相比,A股的机构投资者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南方基金表示,观察美国、日本、英国等发展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可以发现,个人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都低于10%,英国市场的个人投资者占比甚至不到3%,成熟资本市场更偏机构化。
天风证券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机构持股占全A流通市值的15.99%,其中,金融机构的占比为15.04%,与成熟市场的机构化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在陈文宇看来,机构化不仅限于公募基金在股债市场的投资,以及社保、年金和保险机构投资,还应包括更多类投顾机构通过资产配置帮助个人所进行的投资。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资本市场机构化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同时也迫切需要积极发展投顾和完善资产配置功能。
为提升我国资本市场机构化水平,倡导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多位行业人士积极建言,为继续提升机构持股占比寻找“最优解”。
魏凤春认为,美股机构化进程的核心驱动力是养老金的入市。养老金配置共同基金,不仅提高了股票市场的机构化和专业化程度,也间接促进了共同基金的发展,尤其是工具类配置型基金的繁荣。借鉴美股的经验,中国也应该大力发展和丰富资产配置型公募基金和符合养老需求的公募基金,将之纳入养老体系,进一步引导A股市场投资理念走向理性和成熟。
除了养老金入市,部分机构着重聚焦机构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