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步入负利率时代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能否借机破茧成蝶?
时间:2020-05-13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目前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人民币资产市场开放的又一个时间窗口。'

“全球多个国家宣布无限量宽松政策,负利率、资产负收益率盛行。目前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人民币资产市场开放的又一个时间窗口。”香港金融发展局(下称“金发局”)内地机遇小组成员巴曙松在5月12日的记者会表示。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跨越国境,并在境外流通,继而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算、结算及储备货币。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并不合理,多元化货币储备已成为大趋势,人民币成为外汇储备的需求逐渐产生。

巴曙松坦言,受疫情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将面临重大洗牌,“市场一度出现美元荒,依赖美元作为单一国际货币的弊端日益明显。相比之下,人民币资产表现整体较为稳定,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避险资产的特征,如果开放得当,将有条件吸引更多国际资本的流入,加快人民币资产市场开放进程。”

自从2003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在香港提供人民币清算业务;2004年,随着《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俗称CEPA)正式实施,香港的银行开始为本地居民提供人民币存款服务,“开创了人民币离岸使用的先河”。

随着沪深港通、债券通的启动,香港已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目前,全球超过七成的离岸人民币支付交易是经由香港处理。香港人民币即时支付结算系统的平均每日交易金额达11926亿元人民币。同时,香港也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在2014年底达11583亿元的高峰后辗转回落,截至今年2月底,人民币客户存款及存款证余额分别为6387亿及252亿元,合计6639亿元。

同时,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这为香港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注入了新的动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逐步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支持香港开发更多离岸人民币、大宗商品及其他风险管理工具等。

点心债发行主体、产品单一

为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采取了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渐进路径,香港在“先行先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巴曙松认为,在岸、离岸人民币市场必须良性互动,才能进一步深化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有意见认为离岸市场的发展会冲击在岸市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离岸市场人民币资金池最高峰时期达到约1万亿元,相比之下,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达到200万亿,两者的体量规模相差甚远。”

“实践表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迅速往往受对人民币计价资产的巨大需求所推动,顺势而为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巴曙松强调,“债券市场才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主场,因此必须弥补香港在债券市场的短板,才能强化其金融中心地位。”

2007年6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香港发行首笔离岸人民币债券,俗称“点心债”,点心债市场由此诞生。点心债市场规模在2014年达到高峰,当年的发行量达到2542亿元,相比2007年的100亿元增加了24倍。然而,近年来,在岸融资成本下降和人民币汇率下行预期,使得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受阻,因此点心债发行量锐减。

金发局董事会成员丁晨表示:“目前香港人民币债券的发行主体和产品相对比较单一,在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2800亿元的存量中,政府债券、央票的规模就达到2100亿元,占比达75%,金融债券存量约为400亿元,占到14%,企业债券占比仅为10%左右。总体来看,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供应太单一。”

然而,点心债市场自2018年起出现初步复苏迹象,新发行量在连续三年减少后出现反弹。根据香港金管局披露的数据,2018整体点心债发行总额同比增长11.5%至2000亿元。但好景不长,去年的发行规模大幅萎缩至494亿元,今年前两个月的发行量仅为72亿元。

中国银行(香港)高级经济研究员应坚表示,去年由企业及金融机构发行的点心债,发行量同比激增近70%,市场的融资需求加上人民币与美元息差收窄,有利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他预期今年发行额持续回暖,但坦言与美元债的体量相比,离岸人民币债券仍属于“小市场”。

香港金发局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指出,香港应建设完善多元的人民币债券发行体系,发展人民币债券指数挂钩产品,梯度推进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此外,进一步丰富包括外汇对冲、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在内的多种人民币产品和服务创新。

丁晨指出,目前中美5年期或10年期国债利差约200个基点,人民币债券对国际投资者有很大吸引力。但目前香港未到期离岸人民币债券存量仅为3500亿元,相对规模仍较小,其中在香港上市的规模约为2800亿元。

“中国+1供应链”:区域经济新机遇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全球供应链带来巨大的冲击,全球化进程亦面临空前挑战。

根据Resilinc发布的数据,在3月初,中国有36000种以上的零部件、9000家以上的工厂、1500个以上独特的一级/次级供应商受到疫情影响。

“产业转移在疫情发生之前已经开始,疫情只是加速了进程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