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4月29日,吉利德科学盘前停牌,以待公布重要消息。
随后,吉利德官网公布了新的关于瑞德西韦临床试验结果。
吉利德称,美国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对瑞德西韦治疗COVID-19的研究得到了积极数据,已达到主要评估指标。据了解,该试验已达到其主要终点,数据显示,接受该药物10天治疗与5天治疗的患者临床状态均出现相似改善,第二次简单试验的前600名患者的结果预计在5月底出炉。
据悉,NIAID将在即将举行的简报中提供详细信息,也正因如此,吉利德科学盘前停牌。
此外,吉利德同日还公布了该公司一直在进行的瑞德西韦治疗COVID-19重症住院患者的III期SIMPLE研究结果。这项研究比较了瑞德西韦的5天和10天疗程,但没有安慰剂组。结果显示,瑞德西韦10天给药方案和5天给药方案显示出相似的临床改善(第14天的OddsRatio:0.75[95%CI0.51–1.12])。该研究未发现新的安全信号。吉利德计划在未来几天发布详细结果,并交由同行评审。
该结果显示,5天疗程组50%患者得到临床改善的时间是10天,10天治疗组50%患者得到改善的时间为11天。两个治疗组中均有超过一半的患者在第14天出院。在第14天,5天疗程组中有64.5%的患者实现临床恢复,10天疗程组中,有53.8%的患者实现了临床恢复。不过试验数据也显示临床结果因地理位置而异。在意大利境外,两个治疗组在第14天的总体死亡率均为7%,第14天有64%的患者经历了临床改善,有61%患者出院。
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福奇称,吉利德科学的试验在多个国家进行,不只是美国,吉利德科学数据表明瑞德西韦在抗病毒上有显著的积极作用,“有一种药是能够抑制(新冠)病毒的”。
此外,美国总统特朗普称,吉利德的报告看起来是好消息、是积极的。
受此消息影响,吉利德科学高开7%。截至发稿,涨6.2%。
此外,美股三大股指也有不错的涨幅,截至发稿,道指及标普500指数均涨超2%,纳指则涨超3%。此前美国公布第一季度实际GDP下滑4.8%,为2009年来单季最大跌幅。
瑞德西韦概念股解析
瑞德西韦为广谱抗RNA病毒药物,此前的动物实验证明瑞德西韦可抑制多种RNA病毒,包括SARS、MERS、埃博拉病毒。同时,体外实验证实瑞德西韦对新冠病毒抑制效果显著,在细胞实验中,相比其他药物,瑞德西韦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低,对病毒抑制活性高,因此,瑞德西韦也一度称作为是新冠肺炎特效药。
国联证券指出,此次若吉利德研发成功,将提升在国内的品牌知名度,对其所有产品销售都有助益,可以关注和吉利德有合作的企业。
博腾股份
博腾股份在2月4日晚间发布公告表示,吉利德为公司核心客户,公司于2015年开始为吉利德科学在研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提供定制研发生产服务,并于2016年多次交付临床需求的高级中间体,根据公司掌握的业务信息,公司认为,上述事项不会对公司2020年度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博瑞医药
2月11日,博瑞医药宣布成功开发了瑞德西韦原料药合成工艺技术和制剂技术,并已经批量生产出瑞德西韦原料药。上交所3月1日的监管措施决定显示,博瑞医药公告所称“批量生产”实际为药品研发中小试、中试等批次的试验性生产。
永太科技
永太科技此前在投资者问答平台表示,公司下游客户包括吉利德、拜尔等企业。近期公司得知吉利德公司在研药物瑞德西韦可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司正积极与吉利德公司等下游客户接洽,寻求可能的合作机会。
九洲药业
九洲药业此前公告,公司与吉利德于2011年开始合作,公司已为其提供多个品种的医药中间体CDMO服务,近两年,吉利德公司的产品销售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不超过2%;同时表示双方尚未未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研药物瑞德西韦开展实质性合作。
美迪西
公司此前表示与吉利德科学公司2009年开始进行合作,吉利德科学公司是公司的客户之一,但2019年度吉利德科学公司不构成公司的大客户,公司也未直接参与吉利德科学公司的瑞德西韦抗肺炎药物的研发。
海南海药
海南海药2月14日晚间公告,已经完成瑞德西韦原料药及制剂工艺研发。公司已经完成瑞德西韦制剂的第一批生产,并已具备年产350万支的规模化生产能力。
WHO曾不慎泄露瑞德西韦临床疗效
此前,国内瑞德西韦临床试验及其结果草案曾被世卫组织意外泄露,由于数据并不理想,当日导致其生产商吉利德科学一度闪崩。
北京时间4月24日凌晨,世卫组织(WHO)关于药物临床试验的网站上突然公布了一项瑞德西韦的最新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为“负面”。不过随后临床试验及其结果均被删除。
根据世卫组织网站截屏显示临床试验的序列号,这项试验就是由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主导的中国瑞德西韦的临床试验。
该结果显示,在237位新冠重症患者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中,158人接受瑞德西韦治疗,另有79人为对照组控制。结果发现瑞德西韦并未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有明显效果。从28天死亡率来看,瑞德西韦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3.9%和12.8%;两组的副作用比例分别为65.2%和64.1%。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