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64岁的宋娟(化名)辗转获得捐赠眼角膜,成功进行了眼角膜移植保住了左眼。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宋娟一样幸运能够做角膜手术。国内知名角膜移植专家李绍伟根据美国每年角膜移植手术量和人口比推测,中国每年应该做16-20万台角膜移植手术,但实际情况是,我国每年角膜移植手术量不足1万台。
这背后的原因则是眼角膜的严重缺乏。李绍伟认为,目前,角膜和器官无法并网捐献,使得供体来源受限,所以希望器官捐赠体系与角膜捐赠体系能够对接。北京同仁医院眼角膜科主任医师潘志强表示,国内的眼库运作远远滞后于器官捐献系统,应建立全国性角膜捐献体系,引导志愿者捐献角膜。
“惊险”角膜移植手术
64岁的宋娟左眼被病毒性角膜炎困扰20多年,一直依靠药物治疗维持,病情时好时坏,反反复复发作过很多次。
两个月前,她感到左眼突然出现畏光、流泪、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她以为这只是又一次角膜炎复发,用点药就好了,所以并未太在意。而且那时正处于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去医院也有诸多不便。
宋娟在家自行用药并没有好转,疼痛难忍便去医院就诊,医生尝试给她用了多种抗真菌、抗病毒和抗细菌药,却收效甚微,她的角膜溃疡越来越大,以致眼内开始积脓。
情急之下,当地医生帮助宋娟联系上了国内知名角膜移植专家、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院长李绍伟,李绍伟院长给出治疗建议“尽快进行角膜移植,切除感染灶,保住眼球”。
但当地医院既没有角膜来源,又没有能力实施角膜移植手术,李绍伟表示愿意接收其来京明确诊断,而后进行角膜移植。受疫情影响,按照北京市抗疫防控规定,宋娟到京后需要隔离14天才能做手术。
在宋娟隔离的第11天,宋娟左眼有热泪流出,李绍伟给出了判断:穿孔了,要做手术抢救眼球。李绍伟团队紧急与爱尔集团各眼库联系,急寻角膜救急。
受疫情影响,角膜捐献量剧减,让本就稀缺的角膜获取更加不易。在宋娟角膜穿孔三天后,成都爱尔眼库获得一枚捐献角膜。
4月1日,原定宋娟做角膜移植手术的日子,但因装着角膜的玻璃容器在空运过程中意外破损,角膜被污染,无法使用。李绍伟再次向爱尔集团眼库平台发出求救信息,当天下午,长沙爱尔眼库传来消息,他们取得了两枚新鲜角膜,有一名角膜穿孔患者已经用了一枚,另一枚计划用于一位角膜白斑患者,患者已经住院等待手术了,但经过沟通协商,患者及家属愿意将这个角膜让出给宋娟,当天晚上就把角膜紧急空运到北京。
后宋娟角膜移植手术很成功,左眼算是保住了。
“稀缺”角膜背后
据报道,作为全球第4大致盲疾病,现在全球有2000多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我国有400-500多万角膜病致盲患者,且这个数据还在逐年增加。角膜移植就是用正常的眼角膜替换病变的角膜,使患眼复明或控制角膜病变,达到增进视力或治疗某些角膜疾患的眼科治疗方法。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宋娟一样幸运能够做角膜手术成功保住眼睛。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角膜。“等一等”——成为很多角膜移植患者听过的最多的一个词,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眼库供体资源分配情况,等待的时间各不相同。以北京同仁医院为例,虽然同仁医院有眼角膜库,但眼角膜资源供应也紧张,快则两周,供体稀缺的时候等上半年到一年都无法确定。北京同仁医院每年登记需要做角膜移植的患者大约在1000例左右,但能够得到捐献角膜的患者仅有100余例,其余患者手术要靠国内外兄弟眼库支援或调剂角膜。
另据了解,尽管爱尔眼科集团已经拥有全国最大的眼角膜捐献体系,在全国有10家眼库、29个角膜捐赠接收站,每年的捐献量达1000片,但与需要做的手术量相比角膜数量远远不够。
2017年12月28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通知,禁止使用境外来源的人体血液(包括血浆及其他血液成分)、组织器官用于临床医疗用途。
目前国内角膜盲患者移植手术的供体来源,只能依靠自愿捐献。2015年1月1日起,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才成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合法渠道。而角膜作为人体组织,重视度还不够,没有被纳入国家器官捐献分配系统,缺乏相应法律法规保障。
李绍伟认为,目前,角膜和器官无法并网捐献,使得供体来源受限,所以希望器官捐赠体系与角膜捐赠体系能够对接。
在北京同仁医院眼角膜科主任医师潘志强看来,国内的眼库运作远远滞后于器官捐献系统,几乎都是“有库而没有眼角膜”的“空库”,各大医院只能自发地建库找“膜”。我国亟待改变眼库角膜捐献“小作坊”模式,建立全国性角膜捐献体系,引导志愿者捐献器官的同时也捐献角膜。
此外,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是角膜分配问题,即如何保障每一个角膜都能用在急需的患者身上,如何分配才能最公平?
目前中国角膜分配的现状是,器官捐献中心会优先将角膜提供给所在三甲医院的眼科。三甲医院因容易获得角膜而缺乏劝捐动力,受限于角膜捐献动力不足,较之器官捐献更容易获得的角膜捐献反而发展滞后,角膜供体缺口巨大,不能满足角膜防盲需求。
2019年6月30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印发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