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疫情让泡沫更刚性?
时间:2020-04-20 00:00:00来自:新浪财经字号:T  T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李迅雷

说到房地产,几乎所有买过房的人都可以称为“专家”,毕竟房子是居民资产结构中最大类的资产,是可以用来“改变命运”的资产,谁没有过刻骨铭心的研究呢?假如我认为房地产有“泡沫”,那就得遭很多人骂,因为这涉嫌贬低他们的“资产价值”。最近,疫情还在延续,但深圳、杭州、南京、成都等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火爆”得出人意料。为此,我提一些往事,谈一些感想。

01

中国房地产:理性繁荣还是非理性繁荣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席勒(RobertJ.Shiller)是我非常敬佩的经济学家,他是行为金融学的创始人之一。我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研究中国资本市场,起初对于A股的估值水平长期偏高的现象难以理解,于是就试图从行为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寻找答案。后来,终于找到了席勒这部惊世之作——《非理性繁荣》。

关于《非理性繁荣》这部书,还有一个经典故事。1995年年末某天,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召集的专家一起交换了关于股市的看法,大家一致认为,股市处于过热阶段,应让投资者注意,其中席勒教授把这个特殊阶段称为“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Exuberance)。两天以后,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一次私人性晚餐会上的演讲,用“非理性繁荣”来形容当时的股市。

虽然这只是一场非正式的演讲,但发达国家的股市便“默契”地作了下跌反应,日经指数下降3.2%,德国DAX指数下降4%,英国富时指数下降4%,美国道·琼斯指数前半段交易下降2.3%。然而,管理层的警告只是在短时间内让投资者清醒一下,美国的股市继续带动全球股市向上。美国股市的真正下跌是在格林斯潘发出警告五年之后的2000年中旬才发生,而中国股市也跟随着美国的网络股泡沫,直到2001年中旬才下跌。

记得我在2007年3月份的时候,认为A股也出现了“非理性繁荣”,于是在《新财富》专栏上发表了《资产膨胀下的估值缺憾》一文,试图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解释A股股价走向非理性的原因。

2009年,我在上海交大高金的一场研讨会上,终于见到了席勒教授,当时,全球正经历着美国次贷危机所导致的经济下行。他在演讲中讲到,“我很担忧上海的房产价格”。我提问:您认为中国的房子泡沫马上破灭吗?他回答说,不知道会不会破灭,但上海一直是跟纽约、伦敦比较,也许这个比较的参照标杆不对,比如说伦敦、纽约的房价就已经高估了,然而上海比它们还高估。美国加州房价与收入之比为8到10倍,而中国深圳的房价收入比达到36倍。

转眼11年过去了,但深圳、上海的房价比当时又涨了好多倍,看来,就中国而言,房价收入比不是衡量资本泡沫的很好指标。例如,虽然深圳目前的房价收入比还是全国最高,但已经从2009年的36倍,略降至2019年的35倍,但全国的房价收入比,却从2010年的12.5上升到了13.3倍。

换言之,虽然房价在涨,但居民收入几乎也是同步上升的,而且,深圳又是全国性的移民城市,深圳的房价与深圳户籍人口的收入关联度不大。更何况,中国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与公布的抽样调查数据存在很大缺口,对此问题,王小鲁教授与甘犁教授,包括我本人,都做过多年研究,所得出的结论都差异不大:缺口规模均为当年GDP的10%以上。

而且,从房价收入比的走势看,2010-2015年,实际上还是在“回归理性”的,2015-2017年,则出现了“非理性”上涨,这与2015年的五次降准、五次降息有关,经济存在“脱实向虚”现象。2018年至今,由于政策上严控房价,总体看,再次呈现“回归理性”的趋势。

对于房地产的估值方法,可以与股票类比,如果说买股票是买未来,买房子也是买未来。如果我们把房价/租金比看作是市盈率的话,市盈率又有静态和动态之分,从静态看,房价/租金比远高于发达经济体,但中国的房子的“市盈率”似乎从来就没有低过,因为几乎没有过熊市。

当然,股市的估值还是取决于成长性,即P/E/G(G=盈利增长率乘以100),只要P/E/G小于1,就是非常有估值优势的。例如,P/E为30倍,如果每年盈利增速都超过30%,就很有估值优势了。但即便PEG达不到1,只要盈利增速超过股价的增速,那么,PE也还是能下降,去接近合理估值水平。

从房子的“市盈率”看,中国一直高于国外。发达国家楼市的房租收益率一般要高出房贷利率2-3个百分点,因为租金还得扣除税费等,而中国一线城市目前的房租收益率不到2%,如上海楼市的市盈率为64倍,深圳为65倍,北京44倍,重庆36倍,远低于5%(20倍)以上的房贷利率。

同时,在过去两年里,除了北京和重庆房价租金比比较稳定外,上海、深圳和杭州的房价租金比仍明显上升,意味着泡沫还在加大。

数据来源:中原地产,中泰证券研究所

因此,就当前而言,投资房地产的盈利模式还是得靠价差收益,与中国早期的股市类似,故中国房地产的泡沫还是明显的。窃以为,用“非理性繁荣”来形容当下楼市,应该是客观的,当然,非理性繁荣不意味房价一定会下跌。

那么,反思一下,11年前,当席勒认为深圳、上海的房价收入比高过纽约二、三倍的时候,是否也进入了非理性繁荣阶段呢?我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