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向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交的一份文件在行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相关文件显示,由于疫情对汽车行业带来重大冲击,协会建议“国六”标准实施应给予产业适当的过渡期,尤其是对PN限值的切换期限进行相应延缓。
有业内人士认为,疫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季度的汽车消费,使得“国五”车型库存尚未得到充分消化,适度延缓有助于汽车消费的释放,不失为一种救市措施;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国五国六切换事关环保和车企的技术升级,不应因市场波动而有所调整;更有部分声音表示,简单粗暴地认为“国六”标准即将暂缓实施,其实是对协会呼吁的误解。对此,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针对上述争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正方:推进速度和进程有待进一步研讨
“国六”标准,具体指的是国家第六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与“国五”标准相比,其对汽车排放污染等限值的考核标准更加严格,甚至被冠以“史上最严苛标准”之名。按照2016年12月23日国家环保部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要求,国六标准分为a、b两个限值方案,分别于2020年7月1日和2023年7月1日实施。
2018年7月3日,国务院印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从2019年7月1日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重点区域和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提前实施国六排放标准。
但事实上,截至去年7月1日,包括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广东省、江苏省、四川省、河南省、河北省等共计15个省市已提前实施国六排放标准。
2019年,受国五国六的切换影响,汽车市场自7月出现大幅波动,产销下滑幅度加剧。2020年,新冠疫情的突袭,让已连续两年产销下行的中国汽车市场雪上加霜,承受空前压力。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5万辆和3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79.8%和79.1%;1~2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04.8万辆和223.8万辆,同比分别下降45.8%和42%。
在这样的情况下,行业内掀起一种声音,认为“最严苛考核”的国六标准应该缓行。不久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向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建议称,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轻型车国六排放标准实施存在较大难度,应给予产业适当的过渡期。与此同时,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也提出了延缓实施国六排放标准的建议。
几大行业协会同时呼吁延缓实施国六排放标准,首先考虑到了行业面临的库存高压问题。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环比上升29.5%,位于警戒线之上。
记者了解到,虽然去年已有部分省市提前实施了“国六”标准,但对于企业而言,仍然有部分“国五”库存车型尚未得到消化,而疫情的袭来,则打乱了不少汽车在今年一季度的销售节奏,导致库存出现高压预警。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实际上目前部分企业还没有完全实现“国六”升级,大多数仅是符合一些过渡性的指标,如果升级的进程过快,尤其是疫情期间汽车销售受阻,导致大量的国五库存车无法流通,二手车无法实现迁入和迁出,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
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疫情的冲击已让大多数汽车厂商承受巨大压力,严苛的排放标准考核无异于为其再添一重挑战。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告诉记者,对技术标准的提升,是各个国家的汽车产业都在追求的事情,也符合环保的要求,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法规的升级应该与产业状态进行相对匹配。
在付于武看来,每一次升级的背后,企业都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在疫情影响下的特殊时期,如果一味要求企业进行升级,无异于雪上加霜。中国汽车企业在由大变强的过程中,应该要给企业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准备时间,因此在升级节奏和进程上,行业还需要谨慎考量。
反方:技术升级不应为特殊事件所暂缓
尽管行业内的呼吁暂缓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但记者注意到,在疫情期间,向“国六”标准升级的大方向并没有改变。不久前,广州市发布《广州市促进汽车产业生产消费若干措施》,明确提出2020年3月至12月底对个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每车1万元综合性补贴,同时对购买“国六”标准新车的消费者,每车补助3000元。
广州推出的救市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国六车型势必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流,其切换进程不能轻易转移。事实上,近期也有很多企业在以实际行动推动着“国六”的升级,3月9日,上汽通用五菱正式推出28款国六B车型,涉及五菱品牌1.2L、1.5L和1.5T多种动力,涵盖微客、微货和MPV等车型,相当于提前三年实现升级。
一位来自整车企业的内部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目前其所在公司生产的主力车型,基本上完成了对“国六”标准的切换,因此并不存在太大压力。
有业内人士认为,一刀切的呼吁暂缓进程,对于那些已经积极进行技术升级,且投入大量精力和成本的企业是有失公允的。同时,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疫情对行业的影响是短期的,企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