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矿山"不毛地"到"花果山"
时间:2019-10-17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秋日的江西赣州,天蓝草绿。阳光透过薄雾,柔和地洒在大余县南安镇新华村的一处山坡上,山上林木葱茏,树叶随风沙沙作响。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座山体裸露、沟壑纵横的废弃稀土矿山。

江西省赣州市素有“稀土王国”美誉,资源储量丰富。但由于过去采用池浸、堆浸等粗放工艺开采稀土等原因,新华村滴水龙废弃稀土矿山等地环境遭到破坏。

因为多年粗放开采,原本林木参天的山峦曾一度变为寸草不生的裸露山包,每逢暴雨或持续强降雨,地表的土壤遭到冲刷,水土流失严重且易发生山体滑坡。

自2012年起,赣州将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作为实现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性工程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民生工程,以实际行动加快推进治理工作。2017年,赣州市被列入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之一,获得中央基础奖补资金,随即赣州市将其中的3.5亿元用于废弃稀土矿山治理。

新华村的治理也迎来了转机。2017年,大余县投入约5000万元,对滴水龙废弃稀土矿山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示范。记者沿着山路前行,山间的红枫与竹柏迎风而立,沿途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标识格外醒目。“你看,矿山外围这一块地方已经纳入梅关景区建设范围,我们过去是生活在矿区,未来将生活在景区了。”附近的村民谭祖金说。

如今,赣州已累计治理废弃稀土矿山91平方公里。在推动废弃稀土矿山环境修复过程中,赣州改变以往“管山不治水、治水不管山、种树不种草”的修复模式,探索出多种治理模式。

废弃稀土矿山在“转型”,百姓的生活在一点点改变。“再过两三年,这片油茶林就能陆续挂果,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看着日益丰茂的油茶树,兴国县古龙岗镇瑶前村天源组村民冯国芳说,“这里的变化让我对‘靠山吃山’有了新理解。”

2017年,兴国县实施瑶前-罗兴-石浒废弃稀土矿山地质环境项目,包括冯国芳家山地在内的原稀土开采区域获得了综合修复治理。如今,矿山栽种了高产油茶等经济作物。

在原来的废弃稀土矿山,兴国县打造了油茶园;信丰县发展了脐橙、杨梅生态果园;定南县建起了蔬菜基地……从“不毛地”到“花果山”,赣州把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废弃稀土矿山迎来蝶变。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