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经过长期发展积累形成的国有资本是全民的财富,应用于改善和保障民生。通过分红向公共财政上交利润是国有资本实现全民属性的重要途径。那么在中国,国有企业的全民属性实现的效果如何?
2018年我国国企实际分红率为16.1%,非金融国企只有5.8%,在国际比较中显著偏低
从1994至2007年长达14年的时间里,国企无需上交利润。在这期间,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改善,非金融国企利润总额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例从2%上升至34.1%,但全民未能在分红上分享这一红利。直至2007年9月,国企上交利润才重启,但分红率始终偏低。2018年我国国企实际分红率为16.1%,其中金融国企为28.9%,非金融国企只有5.8%,而这已经是非金融国企近年来的最高水平了,2012-2018年的均值只有2.9%。在全球范围内比较,12个研究对象中大部分国家国企的分红率都在50%以上。有的是明确的制度要求,例如新加坡、俄罗斯、立陶宛都要求50%的分红率;有的则是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下自然形成的结果,例如新西兰达到85%,芬兰也有69%。
2018年国企分红对公共财政的贡献为2.4%,非金融国企仅贡献了0.5%
2018年国企共向公共财政分红4,459亿元,仅占公共财政收入的2.4%,过去五年的均值为3.2%。其中:(1)非金融国企对公共财政分红仅885亿元,贡献0.5%,而其归母净利润能够占到公共财政收入的8.4%。(2)国有金融企业上交的利润主要记录于公共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项下的“国有资本经营收入”,这部分收入可以直接用于一般公共预算。2018年为3,574亿元,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例为1.9%。
我国作为一个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2017年国有资本是GDP的1.1倍,但分红仅占GDP的0.6%
在海外,特别是发达国家中,经历了数轮大规模的改革和私有化后,国有企业逐渐从竞争性的领域退出,主要集中于金融、公用事业、交运等行业。例如研究对象中分红率最高的新西兰,其国资占GDP的比例只有6.1%;国企分红占GDP比例最高的挪威,其国资占GDP的比例为23.7%。而在中国,2017年国有资本总额87万亿,是GDP的1.1倍。然而,从国企分红占GDP的比例看,我国作为一个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表现并不突出,2017年这一比值仅为0.6%,甚至还低于个别私有制国家。偏低的分红水平是重要原因,另外国资的经营效益也是原因。
如果我国国企实际分红率提升至2020目标30%,可以增加0.5个百分点GDP规模的财政开支或者税费减免;如果提升至国际普遍水平50%,这一比例将升至1.2个百分点
提高国企分红水平有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国企的全民属性,还有助于落实划转国资充实社保的目标、缓解大规模减税降费下的财政压力。例如新加坡三家政府投资机构2018年的分红相当于多贡献了3.3个百分点GDP规模的财政开支,占到了财政总收入的18%,过去十年均值为13%,是新加坡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