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正式在深交所开板。为适应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企业的发展需要,创业板自启动之初,便针对其风险高的特点,实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这是场内市场首次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上做出的积极探索和制度安排。
为深入了解创业板适当性管理办法带来的影响,记者近日采访了多个券商营业部。从相关券商营业部负责人的反馈来看,9年时间里,创业板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为市场平稳运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受采访的众多券商营部负责人均向记者表示,创业板适当性管理发展过程较为平稳,在9年的时间里,券商营业部按照相关规则,做好风险揭示、风险测评,对于不符合开通条件的投资者,营业部都会进行宣导、教育,“并不是投资者来了就一定给他开通”。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规定是创业板市场健康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其核心在于维护市场健康发展和保护投资者利益,尤其是风险揭示、投资者教育这方面应该是用心良苦。”一家券商的深圳深南大道营业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自创业板适当性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投资者的投资理念、风险意识得到很大的提升,一开始比较盲目、从众,后来在券商营业部渐渐指引下,加上自身的学习,树立了正确的投资理念。
这一结论从数据上也得到了佐证。数据显示,得益于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的引入,创业板投资者结构显著优化,投资者投资经验相对丰富,其中,超过八成账户交易经验满两年;投资者参与创业板市场交易较为审慎,仅三成深市A股个人账户开通了创业板交易权限;创业板市场中小散户占比显著低于深市A股。
上述券商营业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营业部内部统计,开通创业板的投资者中,属于稳健型的占比超过70%,而属于激进型的占比仅约5%左右。”其进一步透露,不少投资者如今在选择创业板股票的过程中,也会把主板的选股标准用于创业板,并且还会根据不同行业的发展态势,不断改善对投资标的的选择方法。
在采访过程中,一位资深老股民陈女士回忆起当年“被拒绝”开通创业板的经历。陈女士告诉记者,当年她到券商营业部要求开通创业板,但是由于投资年限不足,理所当然地被拒绝了。在这过程中,券商营业部相关人士给她普及了创业板相关知识。在券商的劝导下,陈女士最终放弃了开通创业板交易。
“在这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对投资风险认知的提升。”陈女士向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