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招商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一般情况下,中国出口要投就投细分行业的No.1公司,细分品类如是对海外高端品牌平替的,且利润较丰厚的,可以适当放宽投资标的范围。“行业初期投一片,行业成熟期投No.1”,后者回报更稳定,前者有一段高光时刻,但要谨防市场开始强调业绩时的回撤。
招商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消费全球出海空间广阔,不同区域打造差异化出海路径:欧美升级、东南亚降级、中东非洲普及。全球消费市场规模庞大,为国内消费企业寻求外部新增长点提供广阔需求空间。
欧美成熟消费市场发达体量大,是中国消费出海主要区域,国产商品凭借国内供应链及人工成本优势打造价格竞争力,建立国货低价产品平替当地高端品牌的出海路径。我国单位劳动成本指数仅为68,远低于美国的120、德国的123,成本优势明显。据Paypal调研数据,有72%消费者会因有竞争力的价格进行跨境购物。以春风动力为例,其1000cc全地形四轮车的价格仅为同级竞争车型的59%;
东南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电商持续渗透,拓宽国货出海空间,基于与我国相似性的消费文化输出,打造性价比国货降维出海挖掘品牌溢价的出海路径。截至2021年东南亚国家零售电商渗透率基本不足5%,2021年全球电商增长率Top10中东南亚国家占50%,跨境电商增长空间广阔,在EqualOcean对中国出海企业的调研中,70%的企业认为产品性价比是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竞争优势。例如零售品牌MINISO以“轻奢”定位进入东南亚市场,迎合当地民俗加强产品本土化;
中东非洲地区经济增长及人口年轻化背景下消费市场增长空间广,同时商品品类匮乏,品牌认知及渠道建立尚不完善,空白市场为国货出海创造机遇。整体来看我国基于全球领先的制造业规模、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强大的生产供应链构筑坚实产业壁垒,传统外贸+跨境电商稳步发展开拓消费出海成长空间,市场前景广阔。例如手机数码企业传音控股截至2022年在非洲智能机市场的占有率超过40%位列第一。
参考日本,国内企业应重点把握优势产业及新消费产业的出海禀赋,并以产品力和文化输出为核心进行自身优势的跨国复刻及本土化适应。日本人口转负后内需不足,企业出海意愿强烈。从品类上看,日本出海品类从纺织钢铁等基础品类,逐步过渡到技术密集型的电子、汽车及机械品类,20世纪初逐步在零售等服务业的出海中取得成功。从方式上看,日本早期出海采用出口方式,随着来自欧美的贸易限制加剧,更多转向投资方式绕过贸易壁垒。日本企业得以成功出海有以下优势或经验:1)日本的国民性格比较严谨,对服务精益求精,使得日本企业出海能够高举高打;2)注重本土化,以7-11为例,在进驻北京前彻底调研了当地居民的饮食风格,推出“现场烹饪”服务;3)对自身优势的最大化复刻,包括标准化的确立、研发全球化。4)以技术领先的优势塑造产品力,以优衣库为例,与优质原料企业东丽合作,产品持续创新。国内企业的优势与日本存在一定差异,不同于日本对新产业的错失及新消费的沉寂,国内企业可重点把握供应链优势,发挥互联网、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及新消费产业上的禀赋出海。并注重自身优势的跨国复刻及本土化适应。
因行业的特点及成熟度不同,一个国家不同行业的消费出海存在一定阶段性,我们据此将各行业划分为三类:处于发展初期、发展中期和成熟期的出海行业。1)发展初期:线下零售餐饮服务业受文化圈层限制仍处出海初期阶段,在海外渗透率处于低位,随着本土化策略的不断精进和海外门店的快速扩张,出海进程持续推进。2)发展中期:通过品牌出海进行产品及文化输出的行业目前基本处于消费出海中期阶段,具体包括自有品牌出海、线上零售平台出海以及海外品牌收购,代表行业如家电、医药、轻工业、线上零售平台等。本文中农业收购海外公司为个案。3)成熟期:国内最早一批出海的企业利用国内丰富产能及强大供应链进行代工产能出海,目前已经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出海产业链,代表行业包括纺织服装、医药CXO等,其中纺织服装行业更是将代工产能布局国外进行降本增效。本文中保健品代加工出口算个案。
打造中国消费出海投资魔方:我们从以下三个维度来分析中国企业消费出海的模式并形成投资魔方:1)区域:欧美升级、东南亚降级和中东非洲普及。2)出海模式:可以分为平台出海,品牌出海(包括垂类集合品牌&耐用品单品品牌&服务类品牌)、供应链出海。3)定位:可以分为高端平替、中产阶级性价比、低价战略。
投资策略:“进口替代投一片,中国出口投No.1”。一般情况下,中国出口要投就投细分行业的No.1公司,细分品类如是对海外高端品牌平替的,且利润较丰厚的,可以适当放宽投资标的范围。“行业初期投一片,行业成熟期投No.1”,后者回报更稳定,前者有一段高光时刻,但要谨防市场开始强调业绩时的回撤。各行业出海产业转移趋势总结及相关标的推荐如下:
商业:1)社服:把握东南亚市场品牌出海相关机会,OTA&餐饮跨国复刻前景广阔。OTA方面,国内OTA竞争格局稳定,随着东南亚互联网渗透率稳步提升,在线旅游市场有望持续收益。短期我们看好国际旅游市场复苏,中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