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中银证券发布城中村改造点评。
事件
今年以来,中央高级别会议已多次提及城中村改造问题。4月28日政治局会议中提及“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7月21日,国常会上审议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7月24日,政治局会议再度提及“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7月28日,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
核心观点
城中村改造并非二次棚改。城中村是指城市化进程中,逐渐被纳入城市管理体制或被城市包围形成的村落,主要为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继受单位和原村民实际占有使用的土地。由于产权复杂、功能多样、利益主体多元,城中村改造是土地再开发和城市更新的重点、难点。7月28日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中提及城中村改造采取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等不同方式分类改造;实行改造资金和规划指标全市统筹、土地资源区域统筹,促进资金综合平衡、动态平衡;实行净地出让;坚持以市场化为主导、多种业态并举的开发运营方式。城中村改造虽然与棚改和老旧小区改造均属于城市更新的范畴,但存在以下不同:1)改造对象:城中村改造主要涉及农村集体用地和房屋的征收与补偿,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拆除新建或修整;棚改多为国有土地,通常采用大规模拆建的方式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的对象是2000年前建成的房屋,侧重于修整。2)改造范围:城中村改造主要在超大特大城市进行,均为基本面相对较好的一二线城市;棚改主要为三四线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为全国范围内。3)资金来源:棚改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财政补助、政策性金融工具专项支持以及社会资本,其中PSL2015-2019年提供资金累计3.27万亿元。老旧小区改造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支出和居民自筹资金。城中村改造主要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例如上海、北京、天津、广东等多地已经开始试点推动成立城市更新基金等。4)安置方式:棚改以实物+货币化安置为主,城中村改造更可能采用实物或房票安置制度,即以地换房或以房换房,或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结合。
超大特大城市共有19个,但在具体实践中,城中村改造不一定局限于超大特大城市,或延伸至其他省会或二线城市。根据2014年的《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区常住人口500万-1000万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根据住建部于2022年10月最新公布的《2021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全国共有超大城市8个,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武汉;特大城市11个,分别为杭州、东莞、西安、郑州、南京、济南、合肥、沈阳、青岛、长沙、哈尔滨。
超大特大城市中上海、广州、深圳、合肥、青岛公布了具体城中村改造计划。截至2022年,上海共批准62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已有2.7万多户村民改善了住房条件,仍有“城中村”点位近700个,涉及约11万户,按照计划到2032年底“城中村”改造项目全面完成,上海2023年计划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10个,改造房屋不少于130万平,受益村民不少于4000户。2023年深圳计划推进4.9万套(间)城中村规模化品质化改造提升项目。2023年广州计划推进12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力争完成2000亿元城市更新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合肥2023-2025年计划完成104个城中村改造,共涉及2.8万户。青岛2023年计划推进城中村改造项目85个,计划完成投资175亿元,其中新启动项目19个,计划年度完成投资31亿元,惠及居民1.46万户;续建项目66个,计划年度完成投资144亿元。
根据中银证券的测算,四个直辖市城中村存量规模或在61万套、5021万平。根据七普数据,截至2020年末我国城市存量住房约1.91亿套,城市中的自建住房1919万套,占比10.1%。中银证券假设城市中的自建住房均为城中村改造的范围,截至2020年末我国城市存量住房面积为175.4亿平,以10%的自建住房占比估算,全国范围内的城中村面积或达17.5亿平。其中,重庆、北京、上海、天津分别有21.8、17.2、14.1、8.2万套自建住房,占总存量住房的比重分别为4.0%、2.7%、2.0%、2.3%,预计自建住房存量面积分别约为1960、1339、1040、682万平。
中银证券认为,该政策的影响仍然要看落地情况,目前阶段大规模改造需要多方参与合作,时间拉锯较长,因此短期影响有限。长期而言,或起到以下影响:1)一定程度上拉动固定资产投资。例如广州市2023年城市更新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设定为2000亿元。2)提升土地供给质量。超大特大城市核心土地资源稀缺,通过城中村改造,改善城市面貌,增加优质地块和住房供给。3)未来改造后对原住民的安置预计更倾向于实物安置,因此与上一轮棚改货币化安置的区别在于,不会大规模刺激整体市场的销售。
7月政治局会议除了再度提到了“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以外,强调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本次会议,1)未提“房住不炒”,提及“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