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半固态电池应运而生抢占下一代锂电技术制高点
全固态电池规模化量产尚需5-10年,半固态成过渡期优选。出于对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电池的追求,各国企业进入军备竞赛阶段,加注研发固态电池。但全固态电池还有离子电导率低导致性能变差、成本高昂等缺点有待解决,而半固态电池由于高安全性、长寿命与良好的经济性,成为液态电池向全固态电池过渡的产品。2022~2023年会有一批领先的半固态电池企业逐渐发布车规级电池,2022年蔚来发布ET7、东风发布E70、岚图发布追风等搭载半固态电池的车型,预计半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转折点会在2024~2025年,2030年全固态电池实现商业化应用。固态电池将优先从高端应用市场开始商业化,例如无人机、医用等领域,逐步向动力及消费电池领域扩展。
投资建议:半固态路线对于现有液态锂离子电池体系更迭小,被视作全固态的过渡路线。卫蓝、清陶等一级市场固态电池企业和孚能科技、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等动力企业路线选择有差异,预计2023年陆续看到车端应用。半固态电池增加了固态电解质涂层、原位固态化锂盐等材料,建议关注例如锂镧锆氧(LLZO)、磷酸钛铝锂(LATP)、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新型锂盐等增量材料供应链及其供应商。建议关注:宁德时代、孚能科技、当升科技、华盛锂电、上海洗霸、东方锆业、三祥新材、瑞泰新材等。
东吴证券:降本增效促进下钙钛矿有望成为下一代光伏电池技术方向
技术+政策+资金助力,产业化曙光初现。钙钛矿产业化阶段具有寿命及稳定性、大面积制备难度、铅污染等问题,目前业内通过添加剂、组分工程、设备工艺改良、加强封装等多种手段来应对。协会推动建立行业标准,多家公司的钙钛矿产品通过IEC双85测试,进入量产阶段。目前纤纳光电、协鑫光电、极电光能产业化进度领先,百兆瓦级别产线已搭建完成,GW级产线筹备中,23年或有GW级设备招标;众能/仁烁/万度光能、宝馨科技、奥联电子、宁德时代百兆瓦级别产线搭建中,预计23/25/30年全国合计钙钛矿组件产能1.25/7.4/142GW,产业化在即。
市场空间广阔,钙钛矿前景星辰大海。需求端看,光伏装机需求向好+渗透率提升带动钙钛矿市场空间广阔,2025/2030年全球地面电站钙钛矿需求分别为0.3/25.0GW,2025/2030全球分布式钙钛矿需求分别2.3/70.5GW,2025/2030整体市场空间为2.6/95.5GW,2022-2030CAGR达146%,市场空间广阔。
投资建议:降本增效促进下,钙钛矿有望成为下一代光伏电池技术方向,重点关注:1)钙钛矿组件: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通威股份,关注东方日升、杭萧钢构、奥联电子等;2)设备:关注捷佳伟创、迈为股份、京山轻机、大族激光、帝尔激光、德龙激光、杰普特、奥来德、德沪涂膜(未上市);3)封装:福斯特、海优新材,关注天洋新材、激智科技;4)TCO玻璃:关注金晶科技、耀皮玻璃。5)关注钙钛矿领先创业公司:纤纳光电、协鑫光电、仁烁光能、极电光能、耀能科技、黑晶光电等(未上市)。
国联证券:高价碳酸锂带来钠电池关键产业化窗口
我国锂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未来或将进一步牵制电池产业发展;钠离子电池理论成本低廉,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与锂电的差距逐渐拉近;高倍率耐低温更安全的特性较锂电具备独特优势,有望于2023年初步形成产业化。
高价碳酸锂带来钠电池关键产业化窗口。由于核心原材料尚未量产,根据我们的测算,当前钠电池理论价格大约为1.09-1.23元/Wh,性价比较低;随着2023年内各环节产能释放,预计2023年底和2025年钠电池成本有望分别降至0.85/0.62元/Wh。钠电产业化窗口与锂价高度相关,我们预计2023年内锂价或将在40-45万元/吨左右高位震荡,首批量产的钠电池可具备较明显价格优势;我们预计2026年碳酸锂价格或将维持在30万元/吨以上,并且只要26年碳酸锂价格在15万元/吨以上,钠电即有望具备较大产业化窗口。
投资建议来看,供给端产线建设提速,建议关注弹性较大的正极和电池厂商量产出货情况;中短期对低速电动车的供货有望最先贡献业绩,中长期对储能客户的绑定和渗透是市场空间扩大的关键。重点推荐量产进展较快,打造钠电一体化布局的传艺科技;绑定浙江钠创,具备丰富锂电生产技术积淀的维科技术;凭借三元材料深厚积累,钠电层状氧化物正极量产在即的振华新材。同时建议关注上下游协作推进普鲁士蓝正极产业化的美联新材;以及宁德时代、亿纬锂能、鹏辉能源、蔚蓝锂芯等公司相关进展。
国盛证券:锂电回收目前仍是蓝海市场!关注具备良好回收基础且已有相关布局的企业
锂电回收市场空间广阔,龙头企业尚待成型。(1)经测算,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实际市场规模2022年预计约为146亿元,至2030年理论可达1406亿元,锂电回收整体市场规模2022年预计约为314亿元,至2030年理论可达2351亿元。(2)竞争格局暂呈“小、散、乱”的局面,除88家获得工信部资质认定的“白名单”企业,中小企业数量众多,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注册量达到约2.4万家,龙头企业尚待成型。
渠道能力构成核心竞争力,未来有望形成电池生产商、车企及专业回收机构等多方合作为主的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