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12月21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中钢集团有限公司实施重组,中国中钢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划入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国泰君安表示,2023年看地产修复下的困境反转,钢铁作为早周期品种,将充分受益于地产修复逻辑。此前,受我国钢铁行业复工达产加快推进消息影响,A股钢铁板块反复活跃。相关标的:柳钢股份(601003.SH)、华菱钢铁(000932.SZ)、方大特钢(600507.SH)、太钢不锈(000825.SZ)、中信特钢(000708.SZ)、宝钢股份(600019.SH)。
时隔六年,钢铁行业再次出现央企之间的重组。2016年,央企宝钢集团和武钢集团实施联合重组,中国宝武由此诞生。自2019年以来,中国宝武接连重组了马钢集团、太钢集团、重庆钢铁、昆钢控股以及新余钢铁集团等多家大型钢铁公司。五家公司分别为安徽省、山西省、重庆市、云南省和江西省最大的钢铁企业。
ifind数据显示,中国宝武控股的有8家上市公司,分别是宝钢股份、宝钢包装、西藏矿业、太钢不锈、八一钢铁、中南股份、重庆钢铁和宝信软件,重组中钢集团后,中国宝武将再添中钢国际、中钢天源、中钢洛耐三家上市公司。早在2020年10月份,国资委就曾决定,由中国宝武对中钢集团进行托管。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中钢集团并非钢铁生产企业,是钢铁产业链上的企业,加强钢铁供应链体系是本次重组的重点。本次重组是产业链重构的一项重要举措,双方重组后的协同效应将远超托管时期。
近年来钢铁行业重组整合持续深入推进。比如,此次重组“主角”之一的中国宝武便是由原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和原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联合重组而成。此后,中国宝武更是陆续重组马钢集团、太钢集团以及新钢集团。
今年2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打造若干世界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鼓励钢铁企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改变部分地区钢铁产业‘小散乱’局面,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今年以来,钢铁行业重组整合明显提速。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表示,钢铁行业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几年仍将是钢铁行业整合重组的窗口期。从中国宝武整合中钢集团来看,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已由产能整合向产业链整合发展。据兰格钢铁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中钢集团在澳大利亚、南非等地有铁矿石等矿产资源相关投资,可以进一步扩大中国宝武的海外权益规模;同时,中钢集团在工程技术服务及设备制造方面的服务体系也可以提升中国宝武的综合能力,产业链体系相关环节的协同融合有助于提升中国宝武整体竞争优势,助力中国钢铁行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20日发布《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暨发展质量)评级》称,2022年,包括中国宝武钢铁集团、鞍钢集团、中信泰富特钢集团、首钢集团、江苏沙钢集团等19家中国钢铁企业属于A+级,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范铁军表示,我国钢铁工业进入兼并重组的重要窗口期和历史机遇期。2021年鞍钢集团重组本钢,“南宝武、北鞍钢”定调产业新格局。通过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是行业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2022年我国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提升至41.4%。
国盛证券表示,当前钢材产量小幅增加,需求环比走强,下游地产及制造业投资持续低迷,钢铁板块处于供需结构底部状态,同时应该看到地产相关政策显著利好钢材下游需求复苏,宏观积极政策预期进一步升温,疫情防控措施持续优化,钢铁板块估值及盈利修复潜力巨大。
光大证券认为,2023年需求仍是钢铝投资机会的主要抓手,尤其是地产领域需求变化较为关键,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与竣工面积的恢复速度将决定钢铁和电解铝板块行情的弹性大小。其参考美、日经验,当户均住房超过1套后将达到住房建设峰值,2020年我国人均粗钢消费与1973年美国人均粗钢消费峰值持平,显示我国钢铁需求已进入峰值区间。
相关概念股:
柳钢股份(601003.SH):目前公司柳钢本部炼铁、钢产能分别为1017、1250万吨;子公司广西钢铁炼铁、钢产能分别为608、630万吨。此外,广西钢铁仍有在建产能210万吨。随着公司新建产能逐步释放,公司产销规模将持续扩张。
华菱钢铁(000932.SZ):公司在建的“VAMA二期项目”和“冷轧硅钢项目”建成后,将新增45万吨高端汽车板产能和40万吨无取向硅钢、20万吨无取向硅钢冷硬卷、18万吨取向硅钢冷硬卷产能。未来随着新建高端产能逐步释放,公司盈利能力有望显著提升。公司公告子公司华菱湘钢拟建一条精品高速线材轧制生产线,设计年产规模60万吨,投资额7亿元;预计于23年9月投运。
方大特钢(600507.SH):坚持普特结合战略、弹扁战略升级,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公司坚持“做普钢中的特钢,特钢中的普钢”,持续做好产品结构优化,巩固优势品种,开发具有市场容量的普特结合产品;继续实施弹扁战略,不断提升品牌质量,提高整体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公司以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