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以来,不断出台的稳增长政策引发A股市场绝地反击,上证综指10%的阶段反弹让资金看多情绪重新升温,以汽车、煤炭、基础化工、电力设备等为代表的稳经济增长板块的超20%的上涨表现,反映出政策的利多效应正在稳步兑现。接受《红周刊》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未来随着利好政策的持续发酵,市场关注的主线仍将继续围绕以新老基建为代表的稳增长板块、复工复产生产端复苏的汽车板块展开。
稳增长政策密集出台下
A股走出超跌反弹行情
在经历去年年底以来的一波深度回调后,4月27日,A股市场展开绝地反击,截至6月1日,上证指数已累计录得10.25%的阶段涨幅。然而相较市场的快速反弹,当前国内的经济数据尚未见明显好转,多地区疫情仍有反复。
平安证券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师魏伟向《红周刊》表示,此轮反弹的缘由主要是来自于市场对最坏预期的扭转,包括了对疫情封控、经济增长以及海外局势的判断。“虽然经济数据仍不容乐观,但稳增长政策的及时密集落地给予了市场更多信心,目前来看,4、5月很可能会成为全年的经济底。同时,上海疫情的确诊病例大幅下行并解封,复工复产节奏的加快有助于经济企稳预期。”
深圳翼虎投资董事长余定恒在接受《红周刊》采访时也表示,A股此次反弹离不开政策暖风频吹与疫情拐点出现的影响,“今年以来,A股先后经历了杀预期杀估值、俄乌战争、上海疫情、人民币汇率下跌四重打击,虽然基本面底仍需检验,但政策底、情绪底已经清晰。”
观察本轮反弹期间各大类行业的市场表现,申万31个大类行业,除了银行指数,其余的行业指数均实现阶段性上涨,超越同期上证指数表现的也有20个大类行业。其中,汽车板块的表现最佳,期间累计大涨31.37%,电力设备、国防军工、有色金属、煤炭、基础化工、机械设备、电子7大行业的走势也十分强势,阶段涨幅均在20%以上。
结合此前的市场走势,通过观察可发现,在表现最好的几个大类板块中,除了煤炭板块是受益于煤价高位运行,2021年、2022年一季度两份财报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持续高增长而保持股价一枝独秀外,汽车、电力设备、国防军工、有色金属、机械设备、基础化工、电子几大板块此次大幅反弹均属超跌反弹范畴。统计数据显示,在2021年12月13日~2022年4月26日期间,上证指数累计回撤了21.27%,而电力设备、国防军工、汽车、机械设备、电子板块的累计跌幅均超过30%,即使是回撤幅度相对偏小的有色金属和基础化工板块,累计跌幅也分别高达27.36%和24.54%,明显较同期市场整体回调幅度更深,在大量利好政策的陆续出台下,预期的反转带来强势反弹也在情理之间。
“随着国务院5月31日正式印发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预期未来市场关注的主题还将继续围绕政策这一主旋律展开。”余定恒分析判断。
汽车板块短期可能承压
中长期配置价值基本确定
本周,工信部出台了《关于开展2022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线上线下促销,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出台刺激补贴政策加大活动优惠力度。同时,财政部也出台了《关于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指出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12月31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本次中央政府层面出台刺激政策主要分为两大部分:针对燃油车以购置税减半的补贴形式鼓励消费;针对新能源汽车以鼓励车企和地方政府配合促进下乡普及的形式鼓励消费。业内预计,本轮刺激政策的出台对汽车行业拉动的效果会大幅超出4~5月疫情的下行影响。
回看汽车板块的表现,2020年、2021年,行业整体走出一轮为时不短的上涨行情,直至2021年12月2日盘中指数创7146.42点高点后,才较市场更早开启调整步伐,截至今年4月26日,申万汽车板块阶段回撤幅度达35.04%。不过,随着近期市场的回暖反弹,汽车股也再次强势崛起,并成功站上本轮反弹行情中大类行业涨幅榜的榜首,期间板块累计大涨34.25%。在代表性个股中,商用车公司中通客车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内股价暴涨299%,汽车服务公司特力A的股价同样实现翻倍上涨。同期,东风汽车、东风科技、江淮汽车、渤海汽车等20家公司的阶段涨幅也均超过50%。
魏伟认为,汽车板块是高景气配置的重要领域,未来仍具有中期配置价值。一方面,汽车复工复产恢复快,新能源汽车消费的需求韧劲仍较大,一季度资本开支仍维持在高增长状态;另一方面,消费是当前稳增长政策的重要抓手,汽车消费的推进政策和实施效果同样值得期待。
余定恒则表示,如果从短期来看,汽车板块的此轮反弹更多是受益于超跌+政策利好+复工复产的推动,新能源车成本结构改善的拐点尚未出现,上游承压,下游增收不增利,此轮复工复产概念上涨更多会偏向于交易型机会,持续性可能不会太长。但如果从长期产业趋势来看,新能源汽车无疑仍处于快速渗透的过程中,板块长期价值确定。
利好信号将拉动基建全年市场回温
基建领域,国内基建投资主要由政府主导,相较于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在经济走弱时,基建投资显然更容易部署和更快的落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