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制造能力是实现国家集成电路乃至信息产业自主可控的关键,晶圆制造和封测,以及上游配套的设备与材料是基础。本土设计、制造、封测、存储等环节不断突破,部分领域已追赶至国际水平。
设备和材料作为半导体产业链上游核心,在重视和扶持下将加速本土配套。国产化半导体产业链发展现状如何?
关键制程设备本土均有突破
晶圆代工产能方面,2017年全球代工营收约623亿美金,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本土晶圆代工企业营收约50亿美金,全球代工产值占比约8%,代工份额提升空间巨大。
晶圆制程方面,本土代工在45nm/40nm以上成熟制程已具备实力,28nm以下的先进制程正努力缩小差距。中芯国际的28nm制程17Q4量产,14nm在2019Q3量产,12nm开始客户导入。华力微19年底突破28nmHKC+工艺,2020年将量产14nm。就14纳米而言,中芯国际与台积电/三星/GF差距逐渐缩小。
2018-2021年是大陆产线投入与产能爬坡的密集期,2020年将迎来诸多晶圆新线建设,包括新项目落地,以及已有项目的二期建设或扩产开工,本土半导体资本开支持续维持高位。
存储是新线重点,投资占比高达65%,其中本土存储占比48%(紫光/长江存储/合肥睿力/福建晋华),非本土(Intel/三星/海力士)为17%。规划涉及设备投资总额约8800亿元,根据建设进度预计设备订单释放时间,对应2017-2021年每年半导体设备需求约769、1551、1504、1719、1427亿元。
2019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约576亿美金,大陆地区约130亿美金,占比约22.4%,仅次于台湾的27%,高于韩国的18%。2019年泛半导体设备国产率约16%,IC设备国产化率约5%,其中大陆进口半导体设备中,金额占比最高的为镀膜设备,占比32%(化学气相沉积23%+物理气相沉积9%),其次是刻蚀设备18%,其次是引线键合机12%,剩下氧化扩散炉、光刻机、离子注入机、化学抛光机等设备占比约10%、9%、4%、4%。镀膜与刻蚀两环节设备合计约50%,是国产替代的主力领域,相关公司有望从中受益。
随着大陆晶圆产线建设,本土晶圆代工产能有望提升3倍,大陆晶圆制造商的市占率攀升,最终将带动本土上游配套的设备企业“共生增长”。
本土企业在特色工艺具备竞争力,存储投资力度大规划明确,先进/成熟制程逐渐进步,晶圆产能新建给本土设备企业带来配套机会。目前国内设备商28nm产线批量供应,14nm逐步验证,看好国产设备在28nm及以上产线机会。我们认为半导体设备国产化容易程度:(1)产品上,功率器件>数字模拟器件>逻辑芯片;(2)制程上,特色工艺>成熟制程(28nm及以上)>先进制程;(3)尺寸上,4-6寸>8寸>12寸。
刻蚀/镀膜/清洗设备国产化较好,光刻/离子注入/量测等有差距
从技术水平看,刻蚀/镀膜/清洗/CMP/热处理等设备的国产化水平相对较高,在华力微、华虹等先进的28/14nm晶圆代工产线和长江存储3DNAND等存储产线批量应用,份额逐年提升,基本上超过15%。
整体来看,国内刻蚀机国产化率达到18%,中微公司和北方华创贡献较多。根据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和合肥睿力的招标情况看,从中微采购的刻蚀机台数占整体刻蚀机台采购比例约15-20%,逼近东京电子和应用材料,进步明显。按材料分,国内介质刻蚀设备市场中,中微占有25%份额,国产化率在各类半导体设备中属于较高水平;而在硅刻蚀设备市场中,北方华创占有15%市场份额。
MOCVD设备市场规模在6-12亿美元之间,中国是最大的需求市场。薄膜沉积设备国产化率整体较低,PVD设备较CVD设备国产化率高。国内厂商中,已有中微半导体、北方华创、沈阳拓荆和中晟光电等在细分领域可实现国产替代。
清洗环节:盛美/北方华创/至纯等多厂商布局,国产替代机会较大。国内厂商方面,盛美半导体、北方华创和至纯科技可生产槽式晶圆清洗机和单片清洗机。盛美半导体处于领先地位,生产单片清洗机,在国内有比较深厚客户基础;芯源微侧重单片清洗机,北方华创和至纯科技槽式和单片均有布局,三者均已获得国内大客户订单,营收规模尚小。
CMP设备市场头部集中趋势明显,国产CMP设备有所突破。随着晶圆制程工艺发展,所需CMP次数增多,CMP设备和CMP材料的需求也大幅提升。在CMP设备市场竞争激烈,CMP设备厂商由1997年的20家逐渐集中在2017年的两家(应用材料和荏原),且CMP设备最大的供应商美国应材的市场份额依然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国内目前主要的CMP设备供应商为中电科和华海清科,在长江存储最新的30k产能生产线设备招标中,华海清科在硅、二氧化硅材料CMP设备中标多台,国产化率分别达到33%和33%,而铜和钨CMP设备无国内厂商中标。
而光刻、涂胶显影、离子注入、量测设备、测试分选等环节相较国际水平有一定差距,但也有份额突破,不超过5%。国产光刻机目前最高到90nm节点,在功率等特色工艺线有所突破;离子注入在光伏及45-22nm低能大束流方面取得突破;量测设备主要集中在膜厚等关键尺寸测量上。而其他封测设备如探针台、测试机、分选机等在数字芯片等先进应用上仍有差距。
IC封装设备国产化相对成熟
半导体封装设备种类繁多,日系、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