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政策对银行影响主要体现在利润表而非资产负债表上,下阶段银行板块将回到风险周期中、信用风险曲线变化的逻辑中。此次政治局会议明确经济目标和宽财政方向,有利于稳定经济预期,有利于银行信用风险预期。当前银行板块极低估值酝酿绝对收益资金的极佳配置机会。
上周五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宽财政力度加大,着力经济目标,社融预期调高。
1)内涵:提升赤字率意味着“经济平衡”重要性强于“财政平衡”,财政支出力度加大,确保全面小康经济目标,测算赤字率3.3-3.5%对应赤字规模3.4-3.6万亿。
2)着力点:国债、地方债等继续加码,特别国债支持特别领域,基建投资率先恢复。
3)政策协同有利社融:财政为先,发挥引领作用,政府杠杆率稳步提升,社融规模料将超过年初目标,预计增量超过24万亿。
重启特别国债,或将支持消费、新基建、防疫、就业、金融薄弱等领域。
特别国债是在特别阶段解决特别问题的政策工具,历史上共发行两次:1)1998年注资四大行,发行方式为央行降准→四大行购买→财政部注资;2)2007年注资中投,发行方式为央行卖汇→公开市场操作→农行购买特别国债→财政注资中投,其中公开/定向分别发行2000亿/1.35万亿(2017到期续发)。我们认为,此次重启特别国债,是在疫情冲击经济背景下的特殊举措,具体用途可能包括:消费、新基建、疫情地区或行业、就业、金融薄弱等领域。
特别国债发行将依靠央行支持和银行体系购买。
我们预计:1)发行规模可能达到5000亿-1万亿量级;2)发行方式:预计央行可能通过降准、定向工具等方式支持,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积极认购;3)发行利率:参考2017年续发,发行利率将参考十年期国债利率,可能依据发行方式(公开/定向)进行微调。
下阶段货币政策:将支持重点领域和引导实际贷款利率下行。
1季度货币政策例会如下变化值得关注:1)政策目标: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在更突出位置;2)政策工具:定向支持经济薄弱环节,加大定价改革引导降低实际贷款利率。总体而言,下阶段央行或将配合宽财政力度加大,货币投放保持前期“流动性合理充裕”策略。
投资观点:宽财政稳经济预期,利好银行风险预期。
我们认为,LPR政策对银行影响主要体现在利润表而非资产负债表上,下阶段银行板块将回到风险周期中、信用风险曲线变化的逻辑中。此次政治局会议明确经济目标和宽财政方向,有利于稳定经济预期,有利于银行信用风险预期。当前银行板块极低估值酝酿绝对收益资金的极佳配置机会。投资组合上,择机配置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常熟银行,关注低估值的兴业银行、南京银行、光大银行、杭州银行等。H股重点关注工商银行(H)和邮储银行(H)。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增速大幅下行,银行资产质量超预期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