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楼织机与计算机二进制异曲同工,非遗的现代传承密码
时间:2021-07-08 16:21:59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提到苏州,大多数人的印象往往是烟雨江南、古典园林与桨声灯影,却忽略了苏州还是一座手艺集萃的城市。

清浙江巡抚纳兰常安所著《受宜堂宦游笔记》中记载:“苏州专诸巷,琢玉、雕金、镂木、刻竹、髹漆、装潢、针绣,咸类聚而列肆焉……概之曰‘苏作’。”雅、精、细、巧是苏作的特征,明清时期,苏作被视作时尚风向标,苏州民间手工艺占全国手工艺半壁江山,凡苏作名家,工价昂贵。苏作同时受到宫廷欢迎,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中,明清苏作占有很大比例。

2014年,苏州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即将于7月10日公映的非遗纪录电影《天工苏作》便将目光聚焦苏州传统工艺:宋锦、核雕、灯彩、明式家具、苏式船点、苏绣、香山帮建筑营造、缂丝、玉雕……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背后,是积淀多年的精湛技艺与精雕细琢的匠人精神。

一门手艺流传千年,历经流变、传承与革新,不变的核心是“人”。影片通过12位代表性传承人的故事,串联起这些传统工艺的前世今生。这些动人画面中,既有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亦有传统观念与创新精神的碰撞,非遗技艺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长久地留存、传承、创新,每个传承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每项工艺面临着不同的前景和问题。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遗工美处处长、《天工苏作》制片人李红告诉第一财经,过去对文化遗产的记录往往以资料形式为主,“记录它的历史和传承的谱系,但会比较枯燥,不具观赏性”。在她看来,非遗的保护需要传承人的力量,也需要通过传播让更多人了解这些传统的手艺与智慧,纪录电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让观众了解工艺的美感、价值和处境,与传承人的坚守产生情感的共鸣:“这些传承人是大师,已经功成名就了,不做手艺也能过得不错,但他们仍然在坚持,你能看到他们对手艺的热爱,也许有人看了电影会因此爱上一门手艺,我们只是埋一颗种子,至于后面会长成什么,都是未知。”

择一事终一生

《天工苏作》的第一个故事来自苏州灯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汪筱文,他已经年过古稀,从事灯彩技艺五十多年,如今正面临现实窘境。苏州灯彩的历史长达1500多年,曾经的灯彩匠人是暗夜的光影魔术师。然而现在,灯彩在都市霓虹中隐身,对于灯彩匠人而言,寡淡的不仅是生意。

汪筱文打算复制传说中的苏灯典范万眼罗灯,为了使万眼罗灯重现于世,他每天要切割至少500个光孔,两孔间隙不超过一毫米。老匠人的眼睛不再适合这样精细的工作,可汪筱文相信唯有呈现苏灯的极致才能惊艳世人。他说:“世界上的灯,说到底只有两种——给人家看的和给自己看的。给人家的挂在外面,亮了还要灭;给自己的放在心里,始终亮在那儿。”

建筑设计师薛东的家族隶属于一个古老行会香山帮。香山帮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行业组织,在故宫宫殿群、明代皇陵、苏州园林,香山帮都是其中的营建主力军。薛东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香山帮营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技艺代代相传,父子关系却因设计和施工理念时常陷入矛盾。薛林根为代表的老一代香山帮人信奉传统,精雕细磨,不惜时间,不靠图纸口传心授,薛东却讲究图纸、标准和效率。

传统要捍卫,时代又催人变化,传统手工业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古老的技艺如何在现代社会生存,这是所有手艺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苏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出身刺绣世家,七八岁就开始拿针线。“我们这代人和上一代人还是不同的,他们为了生活和生计别无选择,到了我们这一代,既然学了,就不想只是复制过去绣的东西,想要做得好一点。”

她先后师从牟志红、任嘒闲两位大师,在熟练掌握各项技艺后,尝试将苏绣针法与西洋素描融合,开创简针绣技法。2013年,姚惠芬的作品《四美图》参展英国“世界纤维艺术展中国周”,成为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的首件当代中国刺绣作品。2017年,苏绣第一次进入威尼斯双年展,姚惠芬和妹妹姚惠琴与中国当代艺术家合作,为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创作了34幅苏绣作品,其中包括惊艳众人的《骷髅幻戏图》。

在她看来,非遗的传承“当随时代”:“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审美,如果一直绣师父交给你的图案,会慢慢淘汰,还是要有所创新。”她如此看创新:“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技艺非常成熟之后,潜移默化、自然流露的创新。”

守正创新

作为刺绣界的明星,不少人慕名前来拜姚惠芬为师,但她对于收徒却非常谨慎,因为她深知,坚持下来是极困难的,不仅需要家人的支持,也需要发自内心的热爱。她告诉第一财经,刺绣需要非常漫长的学习过程,三年五年打基础,八年十年才能出作品,一幅作品也是慢工出细活,需要绣几个月,甚至三四年。“来学习,当然很欢迎,但是得做好准备,学了,就是一辈子的事情。”

每一门成熟技艺的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研习。比如配线是绣娘的基本功,要从几十种同色系的丝线中选择一个最适宜的,这种细微色差常人无从分辨,但在绣娘的眼里,它们泾渭分明。单是绣一座十公分的山峦,根据浓淡与光影的不同,需要同色系线十几种。一幅绣品,配色越多,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