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4日是第19个世界肾脏日。近年来,围绕肾脏健康,更多诊治新技术扩大应用,也有更多创新药纳入医保,如贝利尤单抗、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等治疗药物相继纳入医保,在大幅降低患者治疗费用的同时,也为患者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然而,创新药物的普及和应用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医保纳入并不意味着药物即可广泛使用,临床上的单药和联合用药复杂性也给医保报销带来更多场景,药物进入医院和临床使用中仍有多重障碍需要克服。打通创新药“最后一公里”仍是提高创新药可及性的关键,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政策支持,以确保更多创新药物能够真正惠及患者,推动重大疾病治疗方案的更新和价格的合理化。
对于破解“入院难”的问题,此前在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科技论坛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毕井泉指出,应当取消医院用药数量、一品两规、药占比的限制,鼓励更多乃至所有的三甲医院率先采购创新药,让创新药顺畅地进入医院。同时,要研究推进以药补医体制机制的改革,研究在社会医药费负担不增加的总量控制下,理顺医疗服务价格。
提高创新药患者可及性近年来大量创新药成功研发和上市,得益于国家在加速创新药领域进步中推出的多项利好政策。毕井泉表示,2015年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改革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打击临床试验数据造假,提高药品审评标准,简化药品审批程序,提高药品审评效率,推进仿制药质量疗效一致性评价,实行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建立药品专利补偿和专利链接制度,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协调理事会(ICH),推动未盈利生物医药公司上市交易。
根据《生命科学》中相关文献数据统计,2023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1类化学创新药共19个,来自17个企业,其中,恒瑞医药、贝达药业均有两个1类新药获批上市。
毕井泉也介绍,十多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创新药数量大幅度增加。2011年以来我国批准上市的创新药510个品种,其中本土企业创新占三分之一。全球范围在临床研究状态的药物13537款,中国企业原研或者参与开发的4774款,占全球35%,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
同时,毕井泉也指出,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后,加快了创新药进入医保报销目录的步伐,推动创新药进入医院,体现了医保作为支付手段支持生物医药研发创新的巨大作用。
国产创新药的蓬勃发展为治疗带来更多选择和希望。例如在肾癌治疗领域,我国首个治疗肾细胞癌的自主原研新药小分子靶向药物伏罗尼布于2023年6月上市,不到半年后便纳入了于2024年1月正式执行的2023年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江苏省肿瘤医院邹青教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随着经济和卫生领域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增加,因此,如何提高早期患者早发现早治疗,以及晚期患者延长生存时间,是临床专家对于肾癌治疗要做的事情。“随着多年来手术和药物治疗的发展,以及靶向药物的到来,患者的总生存期由不到一年时间延长到目前的30多个月。但显然这样的进步需要延续下去,也需要更多新药和方案产生。”
随着国产药物的上市并陆续进入医保,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许多疾病的患者的治疗经济性和可及性均得到改善。《卫生软科学》针对医保谈判对创新药用量和销售金额影响的相关研究指出,在国家医保谈判制度实行前,创新药品企业可以自主决定药品价格,这导致企业为最大化药品的总销售利润,往往会设定一个相对较高的价格。这种定价策略虽然是市场机制的一种体现,但它限制了广泛人群对于昂贵创新药的可及性,仅有经济条件较好的少数人能够承担得起。
在该情况下,对于广泛存在的疾病,比如肾癌,绝大多数患者因高昂的药价而无法接受创新药治疗,从而未能充分发挥创新药物在治愈疾病、挽救生命方面的社会价值。此外,由于销量的限制,企业也倾向于保持较低的生产量,这并没有将创新药的生产成本降至最低。
因此,该研究进一步表示,通过国家医保谈判将创新药纳入医保,是科技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的重要举措。而对于企业来说,在医保准入后,虽然创新药品价格降低,但市场渗透率和患者可负担需求的提升,“以量换价”为销售收入的增长提供可能。
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然而,创新药入医保仅是第一步,进入医保目录不一定意味着药物可及,药物入院也会受多方面限制。
毕井泉也坦言,创新药进入临床使用面临医保准入和医院准入的双重障碍。其中,在入院难方面,据艾昆纬公司(IQVIA)2022年底发布的报告,全国3300家三甲医院,近五年只有10%左右的医院,采购了列入医保报销目录创新药,其中采购2021年列入医保报销目录创新药的医院只有5.4%,2023年进入医院的情况比2022年更差。
以各级医院为代表的医疗机构会受用药总品种数量的限制。医院药品数量过去一直由国家卫健委统一规定,随着国谈药品逐年增多,药品的进院需求也随之增多,然而医疗机构药品目录存在总量限制,导致新增国谈药品进来,必须挤出相应数量的旧药,而调整不及时就会造成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