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不仅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焦点,而且也是国内产业布局的重点。
今年全国两会,“创新药”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此外,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是今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重点议题。
而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是当前各地政策的发力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初步统计,从去年11月至今,海口市、广州市、青岛市、常州市、宿迁市以及雄安新区、深圳坪山区、南京江宁区等多地政府密集出台了一揽子助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从政策内容看,各地政府都愿意拿出真金白银来支持药械“自主创新”,着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全力构建生物医药产业生态。
随着国家和地方利好政策动能不断释放,我国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将全方位加速。
不过,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毕井泉去年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近些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开始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但仍处“爬坡过坎”阶段,面临诸多待解难题。比如,跟随式、模仿式、引进式创新居多,新靶点、新化合物、新作用机理的原创性新药很少,源头创新能力还较薄弱。此外,在生物医药领域还存在预期减弱、资本市场低迷、企业融资困难的严峻挑战。
“从大环境看,近年来我国对真正具有创新能力药企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包括融资多元化、税收政策利好、产学研紧密融合、人才回流等,创新药企的发展环境得到显著提升。”有券商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政策扶持之外,行业的发展还需企业自身更多的努力,未来市场也会更关注企业自身的价值。”
强调源头创新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而基础研究是医药创新的源动力,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是我国生物医药创新升级的关键。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上实集团董事长冷伟青向媒体指出,“当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要聚焦解决涉及提升技术‘原创力’和成果‘转化力’的两大类问题,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是我们的痛点,成果转化效率不高是我们的堵点。”
纵观我国生物医药领域,源头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机构、医院,药企则是行业发展壮大有力的推动者。在创新驱动下,如何将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与企业的发展、产业的壮大有机衔接起来?
“从源头创新走向临床,需要克服巨大的障碍,后续创新药物还要面临商业化问题,如何被医生广泛接受,从而成为让患者获益的疗法。”上海医药总监、研发管理中心副主任、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董事、副总经理柯樱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分析指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药企能够前置性地和科学家一起,从PCC(临床前候选化合物)开始,用转化医学的方式制定研发路线,可以大幅减少研发时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赵宏也表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例如,基础研究环节薄弱研发经费和人员投入相对不足,颠覆性原创成果不多等。”
基于此,赵宏建议,从政策和经费支持角度鼓励开展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基础型研究,以产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要目标。建立健全产学研融合机制,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市场价值实现主体、以科研院所和医药类高校为研发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对此,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龙头上海已经在着手破局。3月1日,上海市科委副主任朱启高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为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坚持“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全链条、体系化推进,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包括支持研究型医院建设,建立临床准备队列,组织开展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支持本市单位申报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此外,目前各地方政府也意识到了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的重要性,并密集出台了各种“高含金量”的支持政策。如今年1月19日,《广州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发布,其中,对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顶尖生物医药项目,政府将提供全链条支持,最高额度达到50亿元,支持期限最长为5年。
对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前沿高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市、区将按1∶1比例对项目最高按总投资额30%予以支持,单个项目支持金额不超过1亿元。
往产业集群、国际化方向发展产业创新发展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发挥“集群效应”协同发展。
在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看来,要抢占全球生物医药技术和产业的制高点,推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建立起集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医药企业为主体、覆盖全产业链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系统。
“借鉴世界先进生物医药集聚区的成功经验,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医院、大型药企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