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拟出新政力推创新药"出海","中国创新"牵手大药企迎加速度
时间:2024-02-28 18:25:57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对于国内创新药企来说,过去一年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在于“资本寒冬”未退,创新药企处境更加艰难。但同时,重磅的海外授权交易也为还没有实现资金收入的创新药企带来丰厚的现金流。根据医药魔方数据库,去年国内共发生了近70笔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已披露交易总金额超350亿美元。

作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第一梯队排头兵,“走出去”也成为2024年上海发展医药产业的核心方向之一。刚开年,在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的“2024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大会”上,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介绍,2022年,上海医药行业PE/VC融资规模位居全国之首,截至2023年底,上海30家生物医药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约占全国1/4,并创造多项“第一”。一直以来,上海支持开拓海外市场,创新药械通过FDA、EMA、CE、PMDA或WHO等国际机构注册并在实现销售的,给予不超过研发投入30%,最高1000万元一次性资金支持。近两年,已补贴5700万元。

“下一步,我们会制定生物医药创新产品出海工作方案,通过自主出海、借船出海、专利授权、医疗援助、国际合作等模式,推动创新药械海外上市。”骆大进说。

事实上,自2024年开年以来,中外药企就密集开展BD合作,跨国药企对本土创新药企的收购也引发广泛关注,如阿斯利康宣布将以12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诺华宣布收购信瑞诺医药等。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海外大药企逐步看好我国Biotech,如此重磅的交易,能够为还没有实现资金收入的创新药企带来丰厚的现金流入。

“当下,生物医药行业仍未走出‘资本寒冬’,高度依赖市场融资的创新药企处境更加艰难。‘牵手’大药企,一方面,为创新药企在IPO、商业化之外提供新的退出路径。另一方面,大药企也能借此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但这无疑对Biotech的原始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该分析师说。

寻求机遇穿越经济周期2023年底至今,全球医药市场已出现多笔并购案例。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本土创新药企多次出现在并购名单。这既表明中国本土创新药企的创新实力持续获得国际认可,也表明本土创新药企正在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这也是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叠加影响,2023年医药制造业整体表现走弱。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工信部的相关统计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营收同比下降3.7%,利润同比下降18%。从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2023年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表现及前景展望》显示,2023年共有313只新股上市,融资额为3564亿元,和上一年同期相比,新股数量下降26%,融资额则下滑39%。在此背景下,生物医药上市融资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Wind数据显示,2023年A股有21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募资合计223.56亿元。企业上市数量和募资总额降幅明显,分别同比下降57.14%和70.15%。此外,截至2023年底,港股一共有13家生物医药公司上市,合计募集资金总额107亿港元,数量上相比上一年大幅下滑43%。

从原因来说,除美元基金收缩、境内外上市受限、创新药行业估值体系重构等因素外,医药板块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及商业贿赂频被爆出,也是导致该行业市场遇冷,投资者对该板块整体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行业深陷周期性调整阶段,这也给不少本土创新药企带来了不小的市场挑战。

谈及对当前市场表现的直观感受,诚益生物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周敬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创新Biotech企业会遇到非常多的挑战。做药本身就是一项很艰难的挑战,在这个基础上,创新Biotech遇到的挑战来自于企业的特性,一方面,生物医药研发是非常长周期的过程;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创新的Biotech都是未盈利企业。两大因素的叠加往往也会使得创新生物医药企业经历不同的经济周期。

阿斯利康全球业务拓展高级副总裁ShaunGrady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中国本土的医药企业面对的挑战,其实和全球其他国家的制药公司面临的挑战是类似。最终都可以归结到如何获取更好的科学,如何与大学、研究机构、研发团队进行更好的交流和融合,才能够帮助到下一代的疗法和药物的开发。这也需要创新药企进一步驱动创新研究,不断加速临床试验,吸引高质量的研发人才,建立合规的文化环境,帮助企业更加迅速地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当下的挑战?“一个优秀的创新生物医药企业,必须要有能力跨越这一周期。当经济周期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会看到在二级市场的一些下行,也会看到这会传导到一级市场,使得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面临较大的挑战,企业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才能进一步地推动自身创新持续性地往前研发。”在周敬业看来,在这个过程中,应对这些挑战时,BD合作就是至关重要的破局关键。

“通过BD合作能够使得Biotech进一步地在海外进行开发以及后续的研发。同时,在资本支持比较乏力的情况下,从BD的角度上来看,会对创新的生物医药企业有非常重要的助力,能够给未来进一步的融资和进一步的资本化打开新的局面。所以,对创新Biotech企业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和手段,能够帮助它们真正穿越经济周期。”周敬业强调。

跨国药企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