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寒冬下,国内Biotech加速进入新周期,行业收购、剥离、关停密集上演,新的大变局时代加速开启。
2024年开年以来,有Biotech企业被跨国药企收购;有Biotech企业选择剥离非核心业务资产,甚至全部中国市场资产;还有Biotech企业直接宣布终止运营……这些动作在生物医药刚进入黄金发展期不久的中国市场是难以想象的,更是打破了行业预期。
对此,有Biotech企业高管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就直言:运营一家Biotech企业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当前的市场面临两极分化的极端局面,一方面,有很多高速发展形成一定规模的头部Biotech企业已经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与MNC竞技;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缺乏产品力和资金链面临断裂无法支撑发展的尾部企业。而尾部公司占据较大比例。
“尽管现在市场逐步回归本源,但真正被市场认为具有估值的产品实际上很少。有时候,为了顺势而行,Biotech公司只能放慢脚步。在有限的现金流下,公司需要平衡资源,以避免资源浪费和投资风险的增加。当然,重点和有希望在商业化方面获得成功的项目公司需要全力去投入。”在上述药企高管看来,2024年市场“寒冬”依旧会持续,对Biotech企业而言,优胜劣汰依旧将成为主旋律。
当前,对于大多数Biotech来说,日子越过越紧张,从过去的紧锣密鼓变成现在的降本增效,能否度过市场周期,仍成未知数。
变局下的“断腕”2023年,就有不少Biotech企业没能抵挡“严寒”,最终倒在了2024年。
1月5日,诺华宣布收购信瑞诺医药,以进一步加强在肾病领域的布局。根据收购协议,诺华将收购信瑞诺医药的其余股份,交易完成后,信瑞诺医药将整体整合入诺华中国。
2月13日,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联拓生物(LIAN.O)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已完成了对公司的全面战略评估,并决定开始逐步结束公司业务,包括出售剩余管线资产、从纳斯达克退市并裁员。
据联拓生物预计,大部分关闭工作将于2024年底完成,包括履行现有协议下的过渡服务义务以及逐步停止当前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而彻底解散预计将在2027年上半年完成。在逐步关闭业务的同时,董事会还宣布派发每普通股4.80美元的特别现金股息,总额约为5.28亿美元。从成立到上市再到筹备关停,联拓生物仅用了不到4年时间。
而在2023年5月,联拓生物首席执行官王轶喆首次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还表示,联拓的产品管线中有8款产品分布处于早、中、晚三个阶段,相关产品主要围绕心血管、眼科、肿瘤等疾病领域,跑得最快的产品即为Mavacamten,在后续的产品管线扩充上,会聚焦该领域的First-In-Class优质产品,巩固这一赛道的竞争实力。
不难看出,彼时的王轶喆对联拓的未来信心十足。
除了联拓,另一家纳斯达克上市生物技术公司天境生物(I-Mab)于2月7日晚间发布公告,宣布重要战略和人事调整,公司称已签署协议剥离其在中国的业务和资产,专注于美国业务。I-MAB表示,作为公司向美国生物技术公司转型战略的一部分,已与天境生物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下称“天境生物(杭州)”)签署最终协议,将剥离公司在中国的资产和业务运营。
对于此次剥离动作,天境生物方面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战略重组不仅是当前公司发展阶段的最佳战略选择,也是中美市场环境大背景下的最佳战略选择。未来,上市公司I-Mab按照美国Biotech的成长路线发展,天境生物(杭州)按照中国Biotech的成长路线发展,双方均实现价值最大化且不桎梏彼此。同时,投资人结构与各自市场更加匹配,并更好规避中概股投资风险,有利于上市公司估值回归。
但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彻底放弃中国市场也好,整合剥离也罢,天境生物这条路究竟能否助其理顺商业化路径,仍是未知数。
相比联拓生物、天境生物等Biotech的激进选择,国内一些头部药企收缩步伐却更稳健。
2月6日,中国生物制药发布公告称,公司同附属公司与两位买方及正大青岛签订协议,中国生物制药将出售正大青岛67%股权给两位买方,交易总对价约为人民币18.2亿元。正大青岛主要从事骨质疏松症药物及海洋药物的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值得一提的是,从去年10月起,中国生物制药就密集出售旗下资产,中国生物制药通过变卖旗下资产获得的收益就超过了20亿元。
除了剥离、关停外,Biotech企业也在重组管线,集中现金流“过冬”。2月19日,港股上市公司云顶新耀公告称,该公司与合作方Providence已订立终止协议,双方同意全面终止合作及授权许可协议、新冠疫苗授权许可协议及股份发行协议,自今年2月16日起生效。
云顶新耀表示,除了合作推进的狂犬、带状疱疹疫苗外,公司无需再支付其他产品的里程碑费用或特许权使用费,以及所有潜在股权里程碑。云顶新耀只需在协议终止时一次性支付400万美元。协议终止后,云顶新耀将继续利用该平台开发其他mRNA疫苗和疗法。
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格局和有限的盈利空间,对于入局不久的国内创新药企来说,很可能需要重新评估风险获益比。有时候,及时止损也是一种明智选择。
周期性阵痛实际上,对于Bio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