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以来,尽管新冠病毒仍在全球流行和变异,但新冠疫情防控在全球卫生资源分配中的优先级已逐步下降。
随着行业需求拐点到来,相关企业相继调整新冠、非新冠产品比例和在研管线布局。近日,有关市场传来“科兴新冠疫苗已停产”的消息,随后,曾为新冠疫苗研发而暂停其他管线的三叶草生物在回应媒体时提到“会适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关于新冠业务的资源投入”。另据《自然评论药物发现》(NatureReviewsDrugDiscovery)杂志相关文章预测,2024年全球销售额top10药品名单中,辉瑞新冠小分子药物Paxlovid将退出排名。
但面对新冠病毒的持续变异和长新冠问题,专家认为相关疾病研究、疫苗和药物研发仍需迭代更新。大疫过后,各国疾控体系重塑和医防融合的机制创新也应尽快提上日程。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全球应对新冠大流行的供资机制具有临时性。当前,全球的传染病监测体系尚待完善、公共产品亦存在重大资金缺口。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冯子健近日在清华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中心举办的一场研讨会上对第一财经等媒体表示,新冠大流行刚刚过去,但传染病的威胁永在,下一次大流行随时都有可能突然发生。国家、地区和社区等层面都需要为下次大流行做好充足的准备。“不管从全球治理层面,还是从全球(公共)产品研发、筹资、协调行动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和不足,这需要国际社会、全球各国能增进团结,增进协调,以共同推动大流行的预防和应对能力的建设。”
新冠疫苗和药物仍需迭代更新
大疫之后,资本市场对于新冠产品的热情明显减退,有关“是否还要鼓励新冠疫苗研发、原创新冠药研发”的讨论层出不穷。近日,有关“科兴新冠疫苗已停产”的消息,再度引发社会对“新冠要淡出大众视野”的讨论。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免疫学家魏于全在接受央广网专访时明确:科兴新冠疫苗停产是新冠疫苗迭代升级的结果。
据国家疾控局通报,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流行株为EG.5及其亚分支,JN.1变异株在我国流行水平较低,但也呈上升趋势。EG.5变异株为奥密克戎XBB.1.9.2的一个亚分支,JN.1是奥密克戎BA.2.86的变异分支。
“在此情形下,科兴新冠疫苗的保护效力就会有所减弱。而据世界卫生组织及专业机构判断,有XBB.1.5成分的新冠病毒疫苗仍对JN.1变异株有效。”魏于全说。
去年12月,继成都威斯克研发的重组三价新冠病毒三聚体蛋白疫苗之后,又有5款新冠病毒疫苗在我国获批纳入紧急使用,其中2款采用mRNA技术路径。5款疫苗都是在原有疫苗的基础上进行迭代,以增强对当前多个主要流行毒株及其子变异株的针对性和广谱性,尤其是对新冠病毒OmicronXBB。
但目前,前述多款针对XBB毒株的疫苗尚未上市供应,具体国内市场投放情况未可知。而在今冬已投放市场的相关新冠疫苗中,有疫苗企业界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很多地市没有自费接种渠道,而一些地方疾控对“高风险人群”的定义不明确,这制约了一部分需求释放。
“新冠相关投资的降温已经在影响国内的产品开发。”一名国际组织中国区代表日前对记者提出担忧,市场导向的企业缺乏动力开发下一代COVID-19疫苗。但国家层面建立相关筹资机制,资助开发下一代新冠疫苗开发仍有其必要性。
而一些疫苗企业开始逐步拓展mRNA技术平台,提升整体呼吸道疾病疫苗研发能力。以沃森生物为例,该公司于去年11月中旬在深交所互动易上回应投资者提问时称,公司将通过免疫原性桥接等方式持续推动新冠mRNA疫苗RQ3013的迭代升级。一月后,伴随RQ3013获批,沃森生物再度回应投资者称,公司已构建起独立可控的mRNA技术平台和研发能力。现阶段合作开发的产品包括新冠变异株mRNA疫苗、呼吸道合胞病毒mRNA疫苗和流感病毒mRNA疫苗。
疫苗之外,面对不断变异的病毒,研究人员也正在研发下一代国产新冠中和抗体和小分子治疗药物。
2024年1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昌平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谢晓亮等在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在线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文章提出,由于奥密克戎的广泛再感染和疫苗突破性感染(BTI),大多数临床上可用的抗体对新冠病毒变异株无效。故此,还需要开发在病毒进化后仍然有效的新型抗体疗法。
研究结论发现,鼻喷雾剂或口服给药递送二聚体或分泌型IgA抗体,具有有效阻断病毒感染的能力。患有严重疾病或病毒在肺或肠内停留较长时间的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艾滋病毒阳性患者等,亦可以从这种抗体疗法中获益。
同一天,西湖制药的原创全新骨架广谱抗冠状病毒小分子口服药WPV01(艾普司韦)在Clinicaltrials.gov网站上注册,启动美国三期临床试验。根据西湖制药微信公号去年9月消息,该药已在国内完成临床三期研究,近期将向国家药监局递交药物上市申报。
“当前的新冠药物临床研究极不容易,WPV01(艾普司韦)在一群症状极轻的群体中做用药研究,能同时获得症状有效缓解和病毒载量显著下降的数据,非常具有价值。”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去年12月底的一次公开发言中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