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消费年终盘点|年末国产原研抗癌药密集敲开美国市场,出海终有突破
时间:2023-11-27 17:34:19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沉寂了一年多时间后,国产原研抗癌药近期密集敲开美国市场大门。

10月份以来,接连有三款药成功在美国获批上市,分别是君实生物(01877.HK、688180.SH)的特瑞普利单抗、和黄医药(00013.HK)的呋喹替尼以及亿帆医药(002019.SZ)的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

为了寻求更大市场回报,国产创新药出海成为必经之路,但这条路并不容易,在此之前也有一些药物遇阻,此次国产创新药密集在海外获批,提振行业发展。但获批之后,接下来的商业化如何开展,仍是这些药物面临的下一步考验。这次之后,接下来是否还有更多国产创新药成功出海,同样受到关注。

密集获批

美国是全球创新药最大的销售市场,在自由定价法和专利法的加持下,创新药有望在这里卖出高价,这由此吸引了众多药企进入。

截至目前,国产原研抗癌药在美国上市的数量共达到5款,上一次获批是在2022年2月底,获批的药物是传奇生物的CAR-T西达基奥仑赛。之后出现了个别国产原研抗癌药物在美国上市失败或者遇阻情况,这一度引发外界关于美国FDA是否收紧审批政策猜测。而这一次的密集获批,无疑是提振市场。

从最新获批的这三款抗癌药看,从申请上市到成功获批,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和亿帆医药的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均耗时长达两年半时间以上,这两款皆属于大分子生物药;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则相对时间较短,不到一年,该药属于小分子药物。

君实生物方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因为疫情的关系,FDA的现场核查数次推迟,导致特瑞普利单抗获批时间推迟了1年半。

特瑞普利单抗是中国首款国产PD-1单抗,最早在2018年12月中国获批上市。2021年3月,君实生物宣布向FDA滚动提交特瑞普利单抗治疗鼻咽癌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并获得滚动审评,成为首个向美国FDA提交上市申请的国产PD-1单抗。

FDA对生产现场和临床现场的核查,是批准一款药之前的必要程序。FDA对君实生物生产现场的核查在今年5月完成,对临床现场的核查则在9月完成。

FDA的核查向来以严格著称。君实生物首席质量官王刚对第一财经记者介绍称,仅仅是核查之前的材料预审阶段,公司工厂就收到了10多轮FDA信息要求,其中包括通过4轮FORM-4003信息要求(FDA评审阶段要企业提供的一种信息要求),工厂为检查提供了800多份文件资料。为了准备FDA的现场核查,公司内部也进行了5轮模拟检查。

对于药企而言,要实现药物在美国获批上市,除了需要深谙当地的注册上市规则外,同时药物也需要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从这三款获批的药物来看,皆凸显差异化竞争优势。

特瑞普利单抗成为美国首个且唯一获批用于鼻咽癌治疗的药物,填补了美国鼻咽癌的治疗空白。

和黄医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苏慰国表示,呋喹替尼是超过十年来美国批准的第一个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靶向疗法,是美国首个且唯一获批用于治疗经治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针对全部三种VEGF受体激酶的高选择性抑制剂。

亿帆医药的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是一种白细胞生长因子,此次在美国获批的适应证是用于成年非髓性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容易引起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骨髓抑制性抗癌药物治疗时,降低以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表现的感染发生率。该药具有长效和强效的生物学特点。

下一步考验商业化

如何在美国市场实现创新药价值最大化,依旧考验每一家获批的药企,上述这三家药企皆把商业化运营交给了合作伙伴。

其中,君实生物的合作伙伴是Coherus。2021年,君实生物与Coherus就PD-1单抗药物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开发和商业化达成合作。根据当时约定的协议,对于特瑞普利单抗项目,在达到相应的里程碑事件后,君实生物将收到累计不超过3.8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外加许可区域内特瑞普利单抗年销售净额20%的销售分成。

和黄医药的合作伙伴则是武田制药。今年1月,和黄医药与武田制药达成独家许可协议,武田拥有全球独家许可在中国以外的全球范围内推进呋喹替尼针对所有适应证的开发、商业化和生产,交易总额最高为11.3亿美元。

根据和黄医药与武田的协议条款,呋喹替尼的FDA获批将触发3500万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和黄医药可就监管、开发和商业销售里程碑收取额外的潜在付款外加基于净销售额的特许权使用费。

亿帆医药的合作伙伴是Acrotech。2022年11月,亿帆医药与Acrotech达成独家许可协议。根据协议,亿帆医药最高额不超过2.37亿美元许可费(首付款、里程碑付款),以及两位数的分级净销售额提成费。

总体看,在目前已上市的5款国产原研抗癌药,有4款主要通过对外授权模式进行,也就是业界俗称的“借船出海”;只有1款是自主销售的,即百济神州BTK抑制剂泽布替尼。今年第三季度,泽布替尼第三季度全球销售额达到25.71亿元,其中,在美销售额达19.37亿元,增长超过一倍。

在和黄医药资深副总裁崔昳昤看来,相比“造船出海”,“借船出海”模式可能更适合当下中国生物科技公司拓展国际市场。

“目前有很多的生物科技企业自身资源还不够充沛,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一路摸索,寻求与不同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