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外开放的前沿广东,各种新事物日新月异,但中华传统医药却在这里焕发出别样生机,形成独特的岭南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如何能在广东生根发芽,是什么让几千年的中医药至今仍在岭南大地广受信赖?一家中医院通过90年的守正创新给出了答案:坚定文化自信。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历史最悠久的中医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从1933年成立之初时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医医院,如今发展成为连续20多年全国年服务患者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中医医院,更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破浪出海的一艘大船。
“榕树效应”:让中医文化根系大地
立冬前夕,一年一度的岭南膏方节在广州如期启动,大批居民一早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的健康广场上排成队,经过中医治未病专家进行体质辨识后,等待领取适合的中医膏方服用。
膏方是一种将中药饮片反复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后,加阿胶等动物胶质、滋补细料及蜂蜜或饴糖等制成的半流体状或固体状物,具有修复人体机能、提升健康状态等功效。俗话说“冬令进补,开春打虎”,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膏方节”已连续开展多年,中医药调理、服用膏方也成为许多街坊市民时令保健的基本习惯。
在广东,人们吃药膳、饮凉茶、做针灸,日常讲究“治未病”,注重调理……中医药文化浸润在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背后,是岭南中医药人近百年来的文化自信与坚守。
民国初年,围绕中西医比较问题的学术争论演变成中医废存之争。在此背景下,1924年,广东、香港药材行及中医药界推动创建了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为了更好地服务民众,广东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前身)经政府核准创办,于1933年开业。
在广州市大德路,这家中医医院历经90年风雨未易其址,坚守南粤中医药阵地。医院始终坚持“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探索构建人类完美医学”的发展战略,从临床疗效发力,打破中医是“慢郎中”成见。
如今,广东省中医院的年服务患者数量连续20多年居全国中医医院第一,我国首家中医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家中医类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相继落户,是全国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首批重点建设单位,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被首批纳入“辅导类”的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
“一枝独大不算大,不能变成‘大树下面不长草’。”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看到,由于临床水平有限,有的地方中医医院或中医医生一度面临患者流失的窘境。“当地老百姓看不好病,不仅会对医生不信任,而且会对中医不信任。”
对此,广东省中医院积极发挥“榕树效应”。“我们要办强自己,但是根基一定要向外扩展。我们通过协作医院机制,帮助当地的中医院或中医科发展起来,进而带动当地中医药发展。”张忠德说。
截至2023年9月,广东省中医院已与224家医院建立了正式的协作医院关系,以县级医院为主,包含省级、市级、县级中医医院和社区医院,辐射广东省内以及海南、广西、湖南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岐黄“出海”:中医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闪亮名片
历时390天,跨越一万两千公里……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整建制派出的中国(广东)第九批援加纳医疗队抵达加纳后不久遭遇全球新冠疫情,这支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医疗队就地组织抗疫,中国医生的“神奇针法”更在当地居民间口口相传,在非洲见证中医实力。
“390天的援非经历让我感触最大的是,中医药在全世界都能帮助人。”中国(广东)第九批援加纳医疗队队长、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院长石永勇说。
地处中国“南大门”,岭南中医药近年来持续“走出去”,为全球健康注入活力,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智慧力量。
与全球医学界广泛开展中医药研究、跟海外中医药学院和同行深度合作、发挥港澳“桥头堡”平台推动中医药“出海”……广东省中医院一步一个脚印。
在香港,张忠德带领内地医疗队赴港支援抗疫,其后以“大湾区中医访问学者”为起点,广东省中医院又率先与香港探索中西医结合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新模式,并为培训香港中医师提供临床指导,借力香港的“桥头堡”优势,助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提供示范。
在澳门,来自广东省中医院的内地中药医院制剂今年10月首次成功跨境至澳门使用,打通了内地中药医院制剂跨境使用的通道,也为推进中医药国际化、标准化奠定基础。
广东省中医院还与国际一流水平的大学、科研院所及医院建立广泛合作关系,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其中,该院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乌普萨拉大学共同建设中瑞中医药联合研究基地,建成欧洲最大的中草药活性分子化合物库。
“跟国外专家交流的时候,别人觉得中国的医生无论西医或中医,都应该会中医,懂针灸、按摩、中药,这才是中国的医生。”张忠德说。
张忠德说,近年来,中医药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