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和制造优势全球领先,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如何补齐创新短板?
时间:2023-11-08 17:15:34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格局正在迅速变化。

根据Cytiva发布的《2023年全球生物制药弹性指数》,2010年至2020年,中国成立了140余家新的生物技术公司,中国成为非专利药和活性药物成分的全球生产中心。然而,在2023年全球生物制药弹性指数调研中,中国的表现却较两年前有所下降,这主要归因于国内从业者认为产业研发生态系统、专业人才储备、平均药物审批速度等领域的发展速度不及预期。

不可否认,最近两年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寒冬”。据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2创新药I级市场融资额为393亿元,同比下降36%。二级市场上,港股和A股医药IPO的总募资规模也从2021年的789亿港元和893亿元骤减至93亿港元和783亿元。另据《2023年港股18A&科创板生物科技行业发展蓝皮书》显示,从前半年同比增速变化看,全球及中国一级市场医药行业投融资状况仍在恢复中。2023年前半年全球一级市场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规模为264亿美元,同比增长9%。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规模为58亿美元,同比下降30%。

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生物医药板块价值面临重塑。那么,在这样的市场变化之下,身处其中的创新药企需要如何应对变局?

对此,Cytiva中国总裁周敏涛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表示,生物医药产业在过去几年经历了爆发式发展以后,目前进入了调整期。但这种调整对产业来说是有好处的,很多不成熟的资本和低质量发展的企业会离场,好的企业会在这期间积蓄能量,打磨好的产品,让真正的创新药凸显出来,造福患者。

“中国的生物制药市场,也是全球第二大市场,新型疗法目前布局非常丰富,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管线。我认为,一方面,数智化技术可以成为创新药企发力的方向,来提高研发和生产的效率,降低成本,在市场上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我们的调研也印证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产学研的合作对于创新药企非常重要,中国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药企要加强与研究机构的合作,更好地支持源头创新和创新转化。”周敏涛说。

全球生物制药弹性有所减弱自2021年以来,在中国生物医药走向“寒冬”之际,全球生物制药弹性也有所减弱。

根据《2023年全球生物制药弹性指数》,新冠疫情危机直接冲击消退之后,全球生物制药行业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科学家们在许多令人兴奋的领域取得了进展,有望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然而,新的流行病风险和抗菌剂耐药性的威胁加剧,意味着生物医药将成为我们战胜疾病的重要武器。

2023年与2021年全球生物制药弹性指数各领域得分受访者供图

为应对新冠疫情而快速部署的mRNA疫苗开启了全新的疫苗时代,并重新点燃了人们对核酸疗法的兴趣。人工智能(AI)辅助下的研究正在加速疗法的开发,为从根本上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细胞和基因治疗(CGT)的突破有望预防、治疗甚至治愈遗传疾病。

然而,尽管有这些突破和机遇,对生物制药行业来说也未必有持续的高增长。2020年和2021年的紧急增资已经消失,2022年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在新型疗法方面的融资减少。2023年的融资环境仍然充满挑战:资本成本、经济不安全、人才短缺、监管挑战和供应链中断将继续对生物制药行业产生影响。

周敏涛也指出,这几年,供应链弹性和制造敏捷性改善,人才储备、研发生态系统以及政府政策和法规表现下降。这样的变化反映了在新冠疫情期间,由于对新冠疫苗和药物的需求激增,政府和产业界对供应链和扩大生产需求增强的结果,研发生态、人才和政策法规在疫情期间得到了短暂的重视,但是随着疫情结束,迫切性明显受到了压缩,因此整个行业并没有获得整体和长期弹性的增强。这种下滑更接近于阶段性调整。

“站在全球生物医药市场的维度来看,中国总体生物制药弹性下降,供应链弹性和制造敏捷性表现突出,人才储备和研发生态亟待提高。”周敏涛认为。

根据Cytiva调查,全球生物医药市场中,供应链弹性是中国表现最好的支柱,超过北美,且对新型疗法的适应性强。具体可以体现在,中国在药物生产原材料市场,包括API药物活性成分,药物非活性成分以及药物容器等方面,产业自足程度都比较高。中国CDMO的总体得分超过了其他所有地区的平均水平。79%的中国受访者相信,在推出细胞与基因疗法方面,中国具备很强的适应性,高于其他亚洲国家。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敏捷性超过欧洲,积极通过投资数字化和自动化解决方案提升效率。83%的中国受访者认为,中国在使用先进数字化技术方面相当或非常高效,50%的高管表示公司正在加大数智化技术的投资。

但与此同时可以发现,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基础研究仍相对薄弱,需要更多支持。目前,中国研发投入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国内研发投入排在前十的药企,占营收比例平均10%左右,低于发达国家20%的平均水平。同时,尽管中国的生物医学论文发表数量排名全球第二,但大多数并非核心研究。此外,行业发展对人才储备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找到满足GMP标准的制造人才、供应链人才和研发人才,是中国生物制药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如何提升中国式创新能力?目前,中国本土药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