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巨头开启"烧钱"模式:罗氏、默沙东接连巨资入局,IBD赛道魅力何在?
时间:2023-10-26 17:21:54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近年来,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s,IBD)赛道,跨国药企巨头们动作频频,而在最近,罗氏一笔71亿美元的收购交易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近日,罗氏发布公告称,公司将支付71亿美元的预付款和1.5亿美元的近期里程碑付款,用以收购Roivant的子公司Telavant,包括从Roivant收购用于治疗IBD的新型TL1A定向抗体(RVT-3101)的权利。罗氏将获得RVT-3101在美国和日本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利,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和可能的其他多种疾病。同时,罗氏还将获得与辉瑞就下一代p40/TL1A定向双特异性抗体开展全球合作的选择权。

据罗氏官方介绍,此次收购的RVT-3101是一种靶向肿瘤坏死因子样配体1A(TL1A)的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可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在内的炎症性肠病,一项2b期研究数据显示其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罗氏方面认为,RVT-3101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创新药,并坚信该药具有很大潜力。

也是看中了一款具有潜力的IBD治疗药物,今年上半年,默沙东以10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Prometheus入局IBD赛道。而在今年3月和4月,Prometheus披露了PRA023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的两项2期临床试验积极数据。PRA023是一种针对肿瘤坏死因子(TNF)类配体1A(TL1A)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mAb),有望成为同类首创/最佳的药物。

另外,赛诺菲近日也宣布与梯瓦制药合作,共同开发用于治疗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的新型抗TL1A疗法TEV'574,赛诺菲将支付5亿美元预付款,以及高达10亿美元的开发和里程碑付款。

在巨头们轰轰烈烈的“烧钱”大战中,IBD市场持续升温。据智慧芽新药情报局数据,目前IBD治疗方向是全球的最热门方向之一,已公布的研发项目超过1000项,相关靶点近400个,聚焦该领域的研究机构超900家,针对IBD疾病领域的文献超120000件。

IBD药物市场前景可观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高发于18-25岁。目前,中国和日韩等东亚国家,IBD的患病人数正与日俱增。预计到2025年,中国IBD患者将达到150万人。

通常认为,IBD具有不可治愈、终身复发性进展及可致残性等特点,患者需长期用药和定期复诊。绝大多数患者会经历多次复发,住院时间延长、患者住院率增加、患者抗感染能力降低、手术切口愈合慢等都是因此产生的后果,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躯体痛苦和精神负担。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及内镜中心主任邹多武教授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介绍,炎症性肠病治疗的药物目前来说就五大类,一是5-氨基水杨酸类的药物、美沙拉秦之类的药物、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其中,5-氨基水杨酸类的制剂是比较适合于轻中度的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而对克罗恩病或者是比较重的溃疡性结肠炎往往是需要免疫抑制剂、激素、生物制剂等方式进行治疗,而相对来说,5-氨基水杨酸的药物是最安全、副作用也最小。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必须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炎症性肠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这个病不适合自我诊断,首诊必须非常慎重,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规的诊断治疗,因为一旦戴上这个疾病的帽子很多人就需要经历长期用药治疗。”邹多武教授说。

这也使得药物市场需求较大。另据中金数据,炎症性肠病由于存量患者庞大和诊疗体系发展市场快速增长,生物制剂为患者提供长期缓解的多种治疗选择。当前全球约有600-800万炎症性肠病患者,市场规模约184.7亿美元,以欧美国家为主。中国炎症性肠病以往由于诊断率低导致市场局限,但现在随着诊疗提升,我们认为生物制剂的市场有望迅速拓展。

虽然常规疗法对大部分患者初期有效,但炎症性肠病无法治愈,患者仍需要生物制剂进一步控制长期病情,且由于经典抗TNF生物制剂的缓解率和持久性局限,其他靶点的生物制剂也在一线和后线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

中金方面进一步分析指出,继抗TNF药物之后已经有多款不同靶点的重磅生物制剂获批上市,体现了炎症性肠病疗法的商业化潜力。例如,武田研发的白细胞粘附分子抗体维得利珠单抗专用于炎症性肠病,自2014年FDA获批上市以来2021年全球销售额高达43亿美元,且仍有增速。杨森的IL12/23p40抗体乌司奴单抗给药间隔可长达三个月,由于便捷性优势上市后放量迅速。我们预计新一代口服小分子药物JAK抑制剂乌帕替尼和S1P受体调节剂也在近期有望开启商业化。

中国的炎症性肠病药物多来自于跨国药企药物的引进,但现在也有国内药企管线迅速跟进,有望满足庞大患者群体的长期用药需求。维得利珠单抗和乌司奴单抗已经纳入国家医保,迅速拓展溃疡性肠病和克罗恩病的二线治疗市场。

另外,在国内,也有药企加速布局IBD赛道。SIP受体调节剂依曲莫德由云顶新耀引进国内,正在进行临床III期试验。国内针对IL12/23和JAK等新靶点也有多家药企布局。中金方面预计,随着诊疗体系的提升,炎症性肠病药物在中国市场将蕴含较大发展潜力。

西南证券发布的一份研报数据也显示,全球处于临床阶段的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