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期间红极一时的mRNA疫苗,正在走向一个未知的未来。
全球的mRNA企业都在寻找新的出路,这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对于国内步履蹒跚的初创企业而言,如今的资本环境令它们难上加难。那么mRNA研发企业是否走进了死胡同呢?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多位生物医药企业管理者、科学家以及投资人,他们认为,前期资本对mRNA企业盲目跟风炒作的副作用已经显现,未来企业必须调整方向,真正在研发上有所突破。
新冠翻篇后企业忙换赛道
9月14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发布信息显示,上海斯微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被限制高消费。此外,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还将斯微生物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483万元人民币。
另据网上公开信息,截至目前,斯微生物涉及50起司法案件,其中超过三分之一为买卖合同纠纷,还有一部分为劳动合同纠纷。
斯微生物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创新mRNA药物研发商。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2022年拥有员工460人。
第一财经记者联系斯微生物投资者关系负责人以及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本人,均未对公司现状作出回应。不过有公司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同事们还是在上班。"
斯微生物最新公布的一轮融资是在今年5月的PreD轮融资,该公司称融资金额数亿元人民币,但未披露投资机构。2021年6月,当时新冠疫情期间的斯微生物处于"高光时刻",获得一轮由招商健康、红杉中国、药明康德和景林投资领投的12亿元人民币的战略融资。凭借这笔融资,斯微生物大举招聘和扩建厂房。
不过由于后期新冠疫苗产品没有在国内获得上市批准,重金投下去的生产线打了水漂。今年7月,斯微生物宣布,由于需求不足,暂停上海天慈工厂mRNA疫苗的生产,未来将会专注于研发。
根据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公开信息,由于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上海天慈国际药业已经把斯微生物告上法庭,并冻结了5000万元人民币的股权,该案将于10月10日开庭。
斯微生物尚未更新的网站信息显示,该公司拥有5万平米的生产基地,产能规模超过4亿剂,产品管线有20余条覆盖6大领域。该公司还称,作为少数掌握mRNA核心技术的创新疫苗研发企业,拥有核酸设计、合成与修饰技术,脂质体包裹技术与规模化生产技术的能力。
"新冠已经翻篇了,现在在mRNA赛道,除非个别做非新冠mRNA疫苗,且具有国际经验和全球研发经验的团队才能获得可能成功的资格。"一位资深医疗行业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上述人士表示,国内mRNA疫苗的研发之所以现在进入到一个比较尴尬的处境,前期资本的盲目炒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多投资人其实不懂mRNA技术,盲目跟风,再加上企业的夸大误导,就相信了。现在资本退出也困难,只能说风险投资,愿赌服输。"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
斯微生物作为国内mRNA的头部企业之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内mRNA研发的处境。新冠疫情期间与斯微生物齐名的艾博生物正在改变赛道,希望能在mRNA肿瘤疫苗方面有所突破。这一策略在国际上可以参考德国mRNA疫苗厂商BioNTech以及美国mRNA疫苗厂商Moderna。
今年4月底,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启动了一款针对肺癌mRNA疫苗的临床研究,评估该疫苗单药或联合抗PD-1单抗肺癌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评估。艾博生物为合作单位。
艾博生物创始人CEO英博当时表示:"这是艾博第一款FIC(首创药FirstinClass)潜力的肿瘤疫苗产品。我们在新冠疫苗开发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能力,得以延伸至肿瘤领域。"
肿瘤疫苗真的可行吗?
但现在国内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是技术能力是否能够达到,二是有没有足够多的资金来支持研发。
在全球,BioNTech和Moderna凭借新冠疫苗已经拥有大量的现金,它们现在必须将这些现金用于研发投入,一直称未来几年新产品的上市。以Moderna为例,去年该公司销售了超过180亿美金的新冠疫苗。现在,Moderna拥有约50种在研药,其中近40种处于临床阶段。该公司计划在2023年投入45亿美元进行研发。
当然,美国资本市场也是追逐热点的。Moderna的市值已经从2021年9月超过2000亿美元的高点,大幅下滑至目前的约440亿美元,进入了"蛰伏期"。BioNTech目前市值也不到300亿美元。
"新冠疫苗现在的需求肯定是下降了,那么企业自然想做其他的,但mRNA领域的技术壁垒还是很高的,不是想做都能做。"一位曾经在医药投资领域拥有十几年经验的生物医药公司创始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他认为,国内的mRNA技术和国外同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盲目跟风的投资人想要的是尽快的交付变现。当投资人发现企业无法去兑现产品时,就希望把钱拿回来,这时候公司就会遇到困难。
对于mRNA肿瘤疫苗的研发而言,大部分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生物医药人士和科学家都认为,方向是正确的,但技术难度很大,因为有一些机制方面的问题尚不清晰。
"现在我们看到国外在mRNA肿瘤疫苗的研发上,已经取得了一些不错的进展了,比如与现有药物的联用,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还需要验证。"国内一家与BioNTech有合作的生物医药初创公司创始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