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企业家要思考怎样才能让整个行业健康发展,无论是目前已经逐渐向Bigpharma过渡,还是未来向Bigpharma进化,大局观很重要,作为行业里的一员,要避免内卷,否则每一家企业最终都会得到负反馈,大家要建设好行业生态,共同从中受益。”近日,在西普会中国健康产业(国际)生态大会上,复宏汉霖董事长张文杰表示。
在中国创新药面临靶点扎推、同质化竞争以及资本寒冬之际,如何实现破局成为行业热议话题,在这些问题背后,有效的商业化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出海似乎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康方生物董事长夏瑜在上述大会圆桌对话中表示,创新药的国际化是必选项,出海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坚信中国创新药之路能越走越宽。
虽然当下面临重重挑战,但在康宁杰瑞创始人、董事长徐霆看来,中国创新药企的前景很乐观,“在人才、资金条件都具备的时代下,再有十年、最多二十年,中国也非常有希望出现一个4000亿美元市值的创新药企业。”
行业大浪淘沙,并购时机出现同质化竞争、靶点扎堆一直是国内生物医药创新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早在2021年11月,CDE就曾指出,中国新药研发存在新药临床试验同质化问题明显、临床试验获批后的实施效率不高、临床试验地域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另据2022年6月CDE发布的《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进展年度报告(2021年)》,按药物品种统计,2021年登记临床试验的前10位靶点分别为PD-1、PD-L1、VEGFR、HER2等,品种数量分别多达71个、59个、46个、43个,其中5个靶点(PD-1、PD-L1、HER2、EGFR和CD3)的药物适应症超过90%集中在抗肿瘤领域,4个靶点(PD-1、PD-L1、HER2和EGFR)的药物适应症全部集中在抗肿瘤领域。
按临床试验数量统计,2021年临床试验数量最多的前10位靶点分别为PD-1、PD-L1、HER2、EGFR等,分别多达84项、68项、57项和53项;其中PD-1和PD-L1靶点Ⅲ期临床试验分别高达36项和21项。另外,4个靶点(VEGFR、GLP-1/GLP-1R、JAK1和CD3)的药物临床试验中Ⅰ期临床试验占比均超过40%,Ⅱ期临床试验在各靶点中的占比在8%~37%之间。
面对此问题,张文杰表示,从科学发展史的纵向分析来看,每个阶段都存在范式的更新迭代,每次迭代都会产生新一代产品,如肿瘤治疗的发展史手术、放疗、靶向治疗、新一代免疫治疗再到ADC,未来范式的发展如何仍然未知。“从行业整体横向分析,自2015年的44号令以来,中国至少出现了1000家生物制药企业,但显然并没有足够多的创意支撑这些公司,一个行业支撑1000家企业是不现实的,这对于行业长期发展来说也并非最佳路径。”
在夏瑜看来,2012年中国很少有企业做新药,当时Biotech企业面对的行业还是一张白纸,但是短短10年内中国出现了大量Biotech,这是因为大家都在奔跑前进,在美国需要做两年的事情,在中国半年或者一年就能完成,“因为我们特别努力和敬业,再加上资本市场等各个方面的崛起,都是关联因素。”
“现在出现很多小型Biotech,这是行业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的状况,Biotech创业者们如果做得好,有企业家能力,最终也能做大,这是大浪淘沙的过程,但是需要注意,即使在已经有药品实现商业化的情况下,可能仍然会缺钱,所以从微观来看,Biotech企业有时候还是要精打细算一些。”夏瑜表示。
对于同质化问题,夏瑜进一步指出,创新药需体现价值,尤其是中国的新药开发公司,其实没必要每个药都一定要做完全创新的靶点,因为中国临床仍有较多未满足的需求,对于已知靶点,如何利用技术平台创造出更高效、更低毒的产品,同样值得去做。
除了靶点扎堆,资本寒冬也是摆在生物医药行业面前的一大挑战。根据Wind数据,2021年港股和A股医药IPO的总募资规模分别达到789亿港元和893亿元,但2022年对应的两个数据分别为93亿港元和783亿元,募资规模出现明显“缩水”。
基石药业首席执行官杨建新认为,行业的寒冬其实不全是坏事,宏观上来看,这有利于淘汰一些低水平重复的公司,对社会资源更好的利用。
“寒冬对行业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部分没有竞争力的企业会退出,度过寒冬后,活下来的创新药企业会更加慎重考虑哪些要做,哪些不能做,包括引进非常有价值而且相对价格较低的产品。而现在对投资人来说,其实是收购产品和公司最好的时机。”杨建新在上述大会圆桌论坛中指出。
做好商业化,出海是必然在同质化竞争以及资本寒冬之下,产品上市后如何走好商业化之路是重要问题。
“实现商业化,出海是必须的。”徐霆表示,推出一个创新药的投入那么大,企业需要将商业化范围扩展到欧美市场,提高收入。中国创新药企业将来做全球布局,需要考虑在中国市场上市的速度和投入,尽量避免美国入组等影响,而且出海的前提一定是产品要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具有一定差异化和领先性。
杨建新也认为出海非常重要,尤其是适应症覆盖范围有限的情况下,但药品能不能成功出海,取决于在全球市场开发进度的排名。“中国企业的药品想要出海,首先需要在上市速度上拿到全球前三,对于后上市的药品,如果不能证明比前三名好,那么其实并没有多少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