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药反腐持续高压推进,医药代表的处境被推至舆论的聚光灯下。一边厢,是监管在严查“带金销售”、医院在严禁药代进院,医药代表的工作处处受阻;而另一边厢,却是药企产品推广的工作业绩压顶,甚至还将面临药企的裁员潮,药代在二者的夹缝中艰难度日。
未来,随着医药反腐行动逐步驶入深水区,行业面临洗牌,市场推广模式也将随之改变。全国百万医药代表从业者,该何去何从?
担心裁员
“前几年实行集采后,我身边已经有一半朋友转型,不知道这次反腐行动过后,还能剩下多少,我自己都想转行了。”聊到最新的形势时,一位有八年从业经验的医药代表对证券时报记者说道,“只能用‘难’字来形容。”他自2015年从制药工程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医药代表工作,当时毕业时同专业有接近一半的同学去当了医药代表。而据其了解,现在只剩下他和一个同寝室的同学还在坚守。
在这波医药反腐行动中,医药代表一度被卷入漩涡中,不断传出医药代表被要求配合调查的信息,也不断有医疗机构发出严禁医生与医药代表接触的通知传出。同时,全国多场学术会议延期或取消,药代的工作举步维艰。
“我们现在集体放假一周,我已经做好了长期只拿底薪的准备,但最担心的是裁员。”一家跨国药企的医药代表对记者说道,团队已经自8月7日起集体放假一周,“要求在家学习合规内容,不能再去医院拜访,下周回去要考试”。
担心裁员,是近期不少药代的真实想法。“我才刚入职半年,就感觉又要失业了,不知道是我时运不济还是行业的变化太快。”广州一位药代对记者说道,过去其曾在一家跨国药企做过三年药代,后来因为裁员失业后去开了两年网约车,今年年初才干回老本行。“最近几天没有外出拜访,估计这个月只能拿底薪,早晚上下班高峰时会出去开网约车补贴家用。”他说道。
事实上,今年以来,药企裁员的消息不绝于耳,尤其是跨国药企巨头。根据FierceBiotech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累计已有近百家药企在全球范围内裁员,比2022年上半年的60家增加了51%。强生、安进、辉瑞、赛诺菲等大型药企都赫然在列。
由于创新药研发不及预期、企业缩减研发支出等原因,近一个月内,Mersana、渤健(Biogen)、珐博进(FibroGen)等跨国药企还宣布将大规模裁员。国内也有不少药企宣布裁员,其中不乏上市企业。裁员潮中,首当其冲的是作为药企业务员的医药代表。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医药反腐持续推进,医药行业的裁员潮或会来得更猛烈。
害怕被调查
随着医药反腐行动不断驶入深水区,越来越多的商业贿赂案件浮出水面,主动投案、被带走调查的医院院长数量不断攀升。医药代表们也在担心是否会牵扯进某些案件,以及害怕被带走协助调查。
关于医药代表在职期间的“带金销售”行为,是药企的责任还是药代个人的责任?这是近期业内讨论得较多的问题。
曾经也有药代以商业行贿罪被罚的案例。去年,国家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5起行贿犯罪典型案例,涉招标投标、医疗药品等行贿重点领域。其中,河南某医药公司业务员向医院院长行贿600多万元,获刑5年。这件事当时在医药代表圈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判定谁的责任,要看是单位的指令,还是业务员个人的主观行为,证据链上要看进行商业贿赂时的资金流向等内容,才好判断。”一位律师对记者表示,具体案件要具体分析,不排除有业务员为达业绩自主进行商业贿赂的行为,也存在单位间接对业务员下达行贿要求。
“就具体案件而言,办案机关会根据法律规定,结合案件事实,对其予以认定。对于相关主体来讲,应当摒弃侥幸心理,恪守法律底线,加强合规管理,坚守职业操守,行稳方能致远。”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对记者表示,从主观因素来看,相关事件屡有发生,主要还是受利益驱动,相关人员在巨额利益的诱惑、驱使下,不惜铤而走险;相关乱象的形成,问题不只存在于某个环节,其背后更是存在利益链条,要依法对所涉及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予以规制。
近期,为树立企业和药代之间的“防火墙”,有药企要求与药代签署员工反商业贿赂承诺书,称“在履职期间如发生任何行贿行为,个人承担全部责任(包括刑事责任),并接受公司依据相关管理制度作出的全部处理”。
8月7日,中纪委官网刊发《深度关注|精准惩治单位行贿》一文,剑指单位行贿问题,其中医疗卫生领域被点名。文章指出,准确区分单位行贿罪与个人行贿罪,必须结合单位性质、组织管理机制、行贿资金来源、犯罪收益归属等综合判断。实践中,单位行贿案件较多,与个人行贿相比法定刑相差悬殊。一些行贿人以单位名义行贿,规避处罚,导致案件处理不平衡,惩处力度不足。
行业更迭
医药代表这个职业,曾经在国内大规模引进国外药物、推动外药进院时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统计数据显示,高峰时全国有超过300万医药代表从业者。后来,随着大量本土仿制药上市、两票制及药品集采等政策的实施,市场对医药代表的需求急转而下,不少从业者失业、转行。
但据记者了解,近两年,药企对医药代表的需求又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