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RNA疫苗企业"消失史":转型、停产、卖身
时间:2023-07-21 19:02:44来自:界面字号:T  T

7月19日,国内mRNA疫苗三剑客之一的斯微生物天慈工厂暂停试运行,原因系“近期无新冠疫苗生产需求”。同一时间段,该公司注册肿瘤新抗原mRNA疫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IIT临床研究的消息随即传出。

“新冠去,肿瘤来”,这家国内mRNA领域的代表公司似乎已经越过了一个时代。而这一切,距离它2021年1月获得新冠mRNA疫苗临床批件才过去两年半。当时,斯微生物的新冠mRNA疫苗是国内第二款进入临床阶段的国产新冠mRNA疫苗。首家则是艾博生物。

在新冠疫情出现后,mRNA疫苗成为一个热词。在这一领域,艾博生物、斯微生物和丽凡达生物曾被称为是国产mRNA疫苗三剑客。不过,无论是这三家领头企业,还是其后许多的国产mRNA企业,至今都没有在国内实现任何一款mRNA产品的获批,曾经一个个备受期待的研发管线最终也是逐步销声匿迹。

时至今日,这些企业都没有获批产品,在研产品中似乎也没能激起太大水花。除了当前斯微生物承认工厂暂停试运营之外,行业也已经很久没有传出更多消息。

而就在本月,全球mRNA巨头Moderna(美德纳)也官宣了在中国的大手笔投资计划,而在海外巨头入局后,曾经被广泛期待、备受资本追捧的国产mRNA企业现在又活的怎么样?

“消失”的头号明星

在“三剑客”中,艾博生物曾是最被看好的那个。

艾博生物的创始人是英博。他回国前曾担任美国Dicerna制药公司高级科学家、美德纳团队负责人,并曾是生物技术公司TrucodeGeneRepair的创始团队成员并任制剂及产品研发总监,产品覆盖领域包括肿瘤、疫苗、罕见病等。

在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早期,艾博生物还只是个几个人的小公司,随后,其迅速成为了资本宠儿。

2020年11月,艾博生物完成1.5亿人民币的A轮融资;2021年4月,完成6亿人民币的B轮融资;2021年8月,完成7亿美元的C轮融资;2021年11月,完成3亿美元的C+轮融资。无论是融资速度还是融资规模,前两年的艾博生物都可谓是赚足了眼球。

其中,艾博生物在2021年8月的7亿美元融资还刷新了中国药企IPO前的单笔融资记录,也是艾博生物的“高光时刻”,其“资本跟风的巅峰之作”这一头衔也由此得名。给艾博生物投钱的C轮融资领投方几乎囊括了国内创新药投资的一线阵容,包括淡马锡(Temasek)、景顺发展市场基金(InvescoDevelopingMarketsFund)、正心谷资本、高瓴创投、云锋基金、礼来亚洲基金(LAV)、博裕投资等悉数在列。

目前,艾博生物已经有超过500名员工,对于一家尚未实现产品商业化的生物科技公司而言,人数属实是不少。

在当时,新冠mRNA疫苗ARCoV是众多资本愿意抢着给艾博生物投资的核心因素,该产品全名为“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ARCoV”(简称“ARCoV疫苗”),由艾博生物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沃森生物共同开发。这款疫苗曾是中国首个获批临床试验的新冠mRNA疫苗,时间是2020年6月、也是最被看好的一款国产新冠mRNA疫苗。

借助这款产品,艾博生物的合作方——A股上市公司沃森生物的股价曾一度在两个月时间内从40元/股冲至90元/股。

不过,在开展临床三期之后,ARCoV疫苗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消息便是,它在2022年10月获得了印尼的紧急用途许可(EUA),但在国内公开的信息渠道上差不多是音讯全无。在其国内商业化合作方沃森生物的投资者平台上,至今仍可以经常看到来自二级市场投资者关于这款疫苗进展的愤怒诘问。

ARCoV疫苗销声匿迹的原因其实也有迹可循。2022年1月,《柳叶刀-微生物》曾发布艾博生物新冠mRNA疫苗1期临床试验数据。1期临床是一款产品进入临床试验中的最初阶段。它是基于动物药理毒理试验基本成功的基础,首次应用在人体上,通常用来初步评价新药的人体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试验,也可以看作是给相关产品的成色问题“打个底”。

而就在这篇文章发布后,ARCoV疫苗便开始遭受质疑。原因是,前述文章的试验结果显示,安全性方面,接种后56天内,艾博生物新冠mRNA疫苗无严重不良事件报告,但出现了一系列轻度或中度的不良事件。其中,发烧是最常见的系统性不良反应,在所有组都出现了。

其实,该研究也同时指出,在所有组中,受试者若是出现发热反应,绝大部分人的这一症状会在接种疫苗后的头2天内自动消失。并且,所有预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第一次或第二次接种ARCoV疫苗后均是相似的。

不过,“新冠mRNA疫苗的发热多”显然在当时吓坏了诸多投资人。随后,不仅仅是ARCoV疫苗,新冠mRNA疫苗的发热反应和安全性问题都被推上风口浪尖。

2022年1月27日的一场由中银证券组织的电话会上,艾博生物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英博曾回应,ARCoV疫苗发烧率较高系因未向患者提供退烧药所致。而一起参会的沃森生物副董事长黄镇的说法也类似,他表示,该试验1期临床是在条件最恶劣的情况下得到的结果,本意想最大程度的分析ARCoV疫苗,所以设置了最苛刻的条件,以此可以最大限度找到人体接种后的一些耦合反应和不良反应。

不过,这一说辞似乎也没有被接受。会议过后,1月28日,沃森生物的股价直接跌到了当月的最低点。并且,在短短4个交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