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拥有“寒地龙药”,部分道地品种的全国市场份额还举足轻重,并且借助自贸区优势率先进口俄罗斯中药材,然而省内中药材却多以原料方式流向国内四大中药材交易市场,致使省内药企经常到南方交易市场采购原料药补充生产。
这是黑龙江省中药材产业面临的最大尴尬。
日前,黑龙江省多位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黑龙江省迫切需要打造具有国家级标准的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
黑龙江省农投生物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武晓东建议,在黑龙江省打造全国第五大中药材交易市场。“近年来,黑龙江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产品标准都有显著提升,产业集聚度也在不断增强。凭借这些产业基础,再加上道地野生药材和对俄区位优势,中药材交易平台的建立,将既能充分发挥寒地北药和边疆特色,又能辐射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他说。
中药材产业要重视两个方面
“我们非常看好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建设,也愿意参与。”黑龙江珍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珍爱生物”)董事长俞鲲鹏称,交易市场一旦成立,将带动黑龙江省中药材产业链的发展,并在全国中药材市场拥有知名度和话语权。
“珍爱生物”成立于2017年,从事紫苏精深加工。企业在鸡西市鸡东县拥有4.6万亩农场,实施紫苏、大豆轮作。与大豆轮作,旨在利用其固氮效应,提高紫苏产量和品质。
据2022年黑龙江省政府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紫苏是该省具有特色的“寒地龙药”。
“寒地龙药”是黑龙江省中药材的别称。因其地处寒温带,气候冷凉,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发生少,野生/种植的道地药材品质好、有效成分含量高而得名。以“龙九味”为代表的“寒地龙药”,备受行业青睐。所谓“龙九味”,指该省具有地域性优势、应用广泛、市场前景好、综合带动性强、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九种优质中药材。
据统计,黑龙江有野生中药材1120种,蕴藏量135万吨。2022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15万亩,全年药材产量75万吨。同时,“寒地龙药”的刺五加、沙棘、人参、板蓝根和紫苏,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其中,刺五加占全国市场份额80%以上。
黑龙江省鸡西市北药协会名誉会长宁德金称,黑龙江省也是“北药”的重要产地之一。过去有野生道地药材,随着野生资源的枯竭,2000年以后伴随土地流转,全省才开始逐渐规模化种植。
2019年,黑龙江省确立了打造中医药千亿级产业的目标。随后,该省于2021年出台的《中药材生产“十四五”发展规划》《“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于2022年出台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均确认了该目标。为了解决用地问题,2021年该省还专门印发文件,对于利用林业辅助用地种植中药材的行为,予以规范,并明确提出“坚决防止盲目扩大规模,浪费林地资源,冲击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导致‘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现象发生”的要求。
宁德金称,跟全国相比,黑龙江过去在中医药产业方面,相对滞后,缺乏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如今,全省将中医药产业确立为重要发展战略之一,这意味着,一是今后中药材进口势在必行,二是要走趁鲜、精深加工之路,延长产业链。
打造第五大中药材交易市场
在国内,安徽亳州、河北安国、四川荷花池、广西玉林这四大中药材交易市场具有全国知名度,在中药材行业发挥着集散作用。
尽管黑龙江省也有哈尔滨三棵树交易市场,但由于市场机制不灵活,未能有效发挥中药材集散流通功能,带动新时期全省中药材产业。由此导致黑龙江省优质中药材,多以原料方式流通到四大中药材交易市场,而中药材原料的流通主要是统货,产品价格较低,未能体现应有的产品价值。
从知名度来看,2021年2月,时任黑龙江省政协委员杨毅就提到,由于没有形成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导致很少有人知晓“黑土龙药”。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有必要在黑龙江省打造第五大中药材交易市场。
在新时期,占有区位优势的黑龙江,面临着有利的政策机遇。从国家层面来看,于2020年1月正式施行的新版《进口药材管理办法》,鼓励药材进口。2019年8月,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
在这样的背景下,哈尔滨海关结合黑龙江省沿边、对俄特色和外贸实际,于2020年2月创新实施“俄罗斯低风险植物源性中药材试进口”这一高含金量的政策,允许槲寄生、防风、白鲜皮、黄芪、桔梗、五味子等10种尚未完成中国检疫准入的低风险俄罗斯植物源性中药材经黑河、东宁口岸进境,在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内落地加工。
2020年9月,首批俄罗斯中药材经东宁口岸成功试进口,实现了黑龙江省引进俄罗斯中药材“零”的突破。
由于靠近俄罗斯边境,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已流露出“构建进口中药材大市场”的意向。
2022年1月,民盟牡丹江市委员会就提到,全国有资质的中药材市场共19个,但是尚无一家专业经营进口中药材的市场。要抢抓机遇,通过绥牡联动,建设全国第一个进口俄罗斯中药材大市场。
同时,民盟牡丹江市委员会还提到,用活用好2020年版《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