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猛进的中药材市场已有转淡迹象。近日,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实地探访“药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发现,在价格飙涨后市场观望情绪浓烈,采购商多“只看不买”,或者只采购刚需急用的药物,市场整体成交偏清淡。一度忙碌的送货司机开始闲下来,坐在路边打起了扑克牌。
近期中药材市场走势开始分化,告别“泛涨价”阶段,大部分品种止涨,部分品种出现降价。多种迹象表明,中药材反季暴涨的趋势已经出现拐点,淡季虽迟必到。不过,记者走访了解到,囤货现象确实存在,不断有“新玩家”入局,多地冷库在爆满后着手扩建。
下游中成药厂商在集采和药材涨价“两头受挤”中艰难度日。展望后市,业内人士看法不一,但普遍认为,普涨行情难以为继。近期监管已经关注到中药材的不寻常暴涨,多地药协调查发现有游资炒作,业内人士呼吁监管出手稳价。
淡季来临
上午8点多的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样品行正值早市交易高峰期,人头攒动,但成交情况似乎不太理想。“最近十几天来,明显感觉货走不动了。今天早上一个‘看样’的都没有,更别说买了。”样品行内一位本地药材商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
在他看来,成交量缩减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目前中药市场已经进入传统淡季;二是今年以来各类中药品种涨幅太大,部分品种创下历史新高,让买家望而却步。
“别看市场有那么多人,80%以上都是摊主,买家并不多。前两个月成交量大的时候,过道里会被堵得水泄不通,都是挤着往前走。”刘勇(化名)在江苏泰州经营一家中药房,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到亳州中药城来了解行情,“今天逛了一圈了,啥也没买,价格高了,实在买不下手,观望观望再说”。
刘勇表示,自己药房的中药销量最近也在变少。“目前买药的主要是刚需治疗,可治可不治的病,很多都暂缓了”。
市场进入淡季从当地货车司机的生意情况可见一斑。由于靠近货源,亳州三甲仓冷库门口常年聚集着很多货车司机,主要向周边市场运送中药材,当前市场闲暇,大部分司机都在等货中,有些还聚在一起玩起了扑克。“现在每天能拉2~3趟都算好的,也就赚个几百块钱,有时候甚至一单都没有。市场流动性大的时候,最高每天能有一二千元的进账。”一位司机坦言。
交易量缩减背景下,近期多数中药品种价格渐趋平稳,部分出现小幅下滑。“有跌的品种,但跌幅有限。白芍一斤降了几块钱,丹皮降了10元/斤左右,当归、党参等前期热门品种价格近期基本持稳。”亳州中药材经营户王浩(化名)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别看价格高,卖得少还是白搭。
在王浩看来,前几年中药价格处于低位,药农种植积极性不高,再加上疫情影响,很多中药材都出现减产情况,尤其是多年生的品种,供应减少,而需求还在,价格上涨也是意料之中。但当他真正见识到涨势之迅猛时,仍然觉得难以置信。“简直超乎了我的认知,刚过完年的时候当归才50多元一斤,现在普通品种都要180元一斤,好的品种能卖到200多元一斤,干这行几十年了也没见过这场景。往年也有个别品种上涨的现象,但像今年这样普涨的情况从未见过。”王浩表示,目前涨价的品种有1/3是真的供应量减少了,剩下2/3涨价的逻辑实在是摸不太清。
冷库扩建
是谁在推高价格?谁又是本轮价格上涨行情中的受益者?
游资炒作、囤积药材,这是短期内中药材价格飙涨的元凶。6月份,江苏、广东等省份的医药行业协会相继发布了《关于中药材价格异常增长的情况报告》,并上报中国中药协会。报告直言“现在并不是药材没有货,只是都在冷库”、“炒作中药的资金正从四面八方涌入这个小市场”。
虽然药材价格暴涨,但药材商的生意其实并不好做。“今年真正从事中药材经营的并没有赚到多少钱,反而生意更难做,而刚入行的‘小白’,低位买来囤着,高位卖出,随便抓一个品种都能从中获利。”王浩笑称,老行家干不过新玩家,新玩家胆子大,敢买敢囤;老行家则比较谨慎,只能眼看着价格往上涨。
在刘勇看来,价格上涨对中药质量提升未必是好事。为快速提高产量,农药化肥使用量增加,中药生长周期不足;另外,行情走俏时,品质差的货也不愁卖,会抢占优质品种的市场空间。
在探访中,记者了解到,亳州市场确实存在“新玩家”囤货现象。“之前囤了3~4吨丹皮,10吨胡椒,现在都放在冷库。丹皮今年涨得很好,我的成本价是每斤30元左右,现在市场价都70元多了,赚了一倍多;胡椒涨势就一般般,早知道就全囤成丹皮了。我这还不算什么,身边有个朋友囤了30吨丹皮,赚大发了。”亳州一位网约车司机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后面丹皮还得涨,我囤的货现在肯定不会卖。有钱就放心买,你也可以囤一点”。
“其实每年都有人囤货,只不过今年囤货的人比较多,囤的品种也比较多元。”一位从业10余年的中药人士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社会增量资金的进入必然带来人气,也会推高行情。
囤货氛围浓烈,亳州的冷库已提前“满仓”。“一般来说,冷库在每年夏天会比较满,但今年4、5月份的时候就已经一仓难求了。”前述网约车司机表示,冷库的价格也涨了,往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