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由广东省科技厅、澳门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招商局集团、南光集团指导,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粤港澳科技创新发展分论坛在广东深圳举行。粤港澳科技创新发展论坛是大湾区科学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医学科学院(筹)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颜宁教授在会上表示,希望深圳医学科学院和深圳湾实验室未来会成为大湾区生物医药相关领域最强大脑的汇聚之处,要积极探索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的模式,真正做出一些创新性的内容,进行更为有效的转化。
她表示,深圳医学科学院的目标就是要打通研究与临床,打通“科”与“医”,作为一个新型研究机构,希望在各个方面有所探索,打造出“科研无忧”的新机制。此外,也希望利用专家优势,为相关部门的公共卫生政策、主动健康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发挥更大的影响。
颜宁提到,深圳医学科学院是助力深圳生物医药发展的医学科技战略机构,负责管理深圳市设立的医学研究专项资金,其使命还包括为政府部门提供科技政策咨询、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前沿科学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等。同时,深圳医学科学院还将以基金会等模式,探索真正能够长期支持高风险、高回报研究的新机制。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中午好。
非常感谢邀请,向大家汇报一下深圳医学科学院以及深圳湾实验室的使命、愿景,以及深圳医学科学院的现实进展。
刚才我们听到了很多专家激动人心的演讲,我上来给大家泼一点冷水。如果研究一下当今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格局,我们会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呈集群分布。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每一个小红点都代表了一个生物医药发展非常热火朝天的地区,呈现了非常明确的“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特点。“西强东弱”是指大多数比较强的研发机构,还是集中在美国和欧洲。在我国,受到广泛认可的生物医药研发集群一个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另一个是北京地区,体现为“北强南弱”。这种集群分布是因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有它自己的特点,首先需要高端科研机构大量的人才优势,第二需要优秀的医院,才能打通从基础到临床的端到端。
虽然深圳的经济非常发达,但由于历史发展阶段所致,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及北京地区相比,深圳在生物医药基础研究以及生物医药产业的底子相对薄弱,因为它是非常年轻的城市。像我刚刚说的两个要素,科研机构和优秀的医院,深圳与上海、北京相比,是亟待发展的。但深圳不仅有“深圳速度”,还有“深圳力量”,这个年轻的城市,正因为它没有厚重的历史包袱,所以反而有机会在科研前沿领域进行布局,后发先至,实现后发优势。同时,利用它的“双区驱动”,有可能真正做到先行示范,这就是深圳医学科学院在2019年被提出,2021年被宣布的背景。
往届领导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过去十几年不断进行布局。大家可以看到,深圳湾实验室现在是省重点实验室,主要的任务是科研及转化;而SMART,也就是深圳医学科学院,任务更重,除了科研之外,还负责医学研究专项资金管理起生物医学科研支撑作用,目标就是要打通研究与临床,打通“科”与“医”。
深圳医学科学院作为一个新型研究机构,我们希望在它的机制等各个方面有所探索。做科研,什么是最重要的?大脑是最重要的。刚刚任老师也说了,我们不仅要把人才引进来、培育好,还要把人才留住,这是我们每个科研机构的愿景目标。如何能做到这一条?我们要打造一个相对安全、宽松的环境给到我们的人才。同时,当你认定了这个人才,就要给他相对充分的经费支撑,使得他们能够自由地探索。我一直强调,要用科研人员的内驱力去激励他们的科研,因为做科研本身是件非常好玩的事情,当你意识到你的科研成果可以造福人类的时候,这是无比有成就感的事情。所以我们想打造优秀的环境,给科研人员提供真正能够调动他的内驱力、没有后顾之忧的支持,我们叫“科研无忧”机制。无论是经费来源还是经费使用,我们都想探索一些灵活机制,当然这与国家现在大的科研经费使用的方向是一致的,也就是信任科学家,科研经费包干制,尽量避免条条框框,真正地把科研人员的精力用在创新和科技强国上。除了要引进人才,给他们相对稳定并且长程的支撑,我们还要培养人才。在深圳乃至全国,又能上得了手术台,又能做实验的人才是极稀缺的。
我们的愿景就是深圳医学科学院和深圳湾实验室,未来会成为大湾区生物医药相关领域最强大脑的汇聚之处。深圳医科院是市政府直管机构,所以希望利用我们的专家优势,让专家们的真知灼见,能够为相关部门的公共卫生政策、主动健康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发挥更大的影响。
针对深圳医科院的使命,我们提出了五项具体职能。首先我们是专项资金管理机构;其次我们要为政府部门提供科技政策的咨询;在未来,我们要有人才的培养;很重要的一条是,我们自己要有实体研究;同样,在不断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基础科研与临床、产业转化结合起来。
说到实体研究,在深圳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