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都有新药企成立",投资人报复性调研项目!创新药"第二春"来了?
时间:2023-04-21 18:24:45来自:时代周报字号:T  T

3月底,苏州的桃花开得正灿烂,香港交易所及香港生物医药代表团奔赴到第七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

“这是新冠疫情三年多来第一次来内地开会,我们这次来了五六十人,就是来抢项目的”,一位香港团成员告诉时代周报。在上一轮生物医药资本盛宴中尝到了甜头的港交所,忙碌在会场和投资人酒会中,宣讲刚刚推出的18C上市规则,面向尚未商业化或处于初期商业化阶段的特专科技公司。

刚刚过去的2022年被称为生物医药产业的“资本寒冬”,2023年春天一到,投资人和药企们就已明显感受到了市场的暖意。

“开完会后,很多生物科技企业找到我们,想在今年抓住合适的时间窗口登陆香港资本市场。我觉得种种迹象都表明,‘18A’这个香港资本市场最活跃的板块,正在逐步回归它原来的价值所在。”3月30日,香港交易所环球上市服务部副总裁王晓芳在大会期间发表演讲时表示,“目前在香港,无论是从pre-IPO融资还是IPO基石投资者,我们都已经看到了大型的专业机构投资者的身影。”

另一方面,创新药企们也在走出低谷,寻找新的市场生机。时代周报注意到,去年以来不少创新药企将出海作为目标。数据显示,仅2022年上半年,国内就有51家生物创新药企紧锣密鼓出海,包括传奇生物、恒瑞医药(600276.SH)、礼新医药等。与此同时,行业逻辑也在悄然生变,目标为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创新药也成为更多投资人青睐的目标。

春天已来,但仍带寒意

“春江水暖鸭先知”,创新药回暖首先体现在二级市场上。从去年10月份到今年2月份,创新药上市公司股价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的加速上涨。星矿数据显示,去年10月至今年3月末,申万医药指数涨幅已经超过20%。

生物医药行业一级市场的投资人也明显忙了起来。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看到投资圈很多美元基金的机构大概有两个动作:一是去了新加坡,二是休假。进入2023年,都从新加坡回来了,而且今年出差的频率比我这种不喊休息的人还要高得多。”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许小林在接受时代周报等媒体采访时谈道。

此外,多个医药行业投资人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相比去年,今年他们出差的频率明显变多,市场上的项目也增加了不少。“春节假期一结束,我就开始忙了,现在每周都要出差见人看项目。”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人如是说。

信泽资本的管理合伙人陈海刚也提到,“过去一个季度,我们团队的人每天都在出差或者聊新的项目,跟同行交流,我很确定市场在复苏,我们也希望抓紧这个时间点,再去多做一些新的布局。”

“去年我们很多工作其实是在线上完成的,年底后大家出行方便多了,看项目也更方便。”上海某私募机构的医药行业投资人林雪(化名)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今年我们跑企业端、参加会议也更多,既会碰到一些熟悉的身影,也会很欣喜看到一些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企业。今年以来,每周都会看到有新兴药企成立。”

林雪表示,过去一年,一级市场的IPO轮融资整体是放缓的,投资机构普遍趋向于拥抱早期项目,因为这个阶段的估值会比较合理。如今二级市场虽然有所回温,但一二级市场的传导仍需要时间。

动脉网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生物医药板块天使轮/种子轮融资数量同比上升28.28%,占比同比提升7个百分点;B轮和C轮融资数量降幅最大,同比降幅分别达40.02%及45.29%。医疗器械板块,2022年天使轮/种子轮融资数量同比上升2.96%,占比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B轮和C轮融资数量降幅最大,同比降幅分别达39.21%及29.05%。

正如投资人所说,这一现象到今年发生了转变。中邮证券发布的研报指出,从2023年1-2月我国生物医药投融资轮次来看,今年A轮以前的融资事件数占比皆出现下降,其中种子轮和天使轮投融资事件数占比已从去年的23.3%下滑至今年前两个月的17.4%,A轮则从47.8%下滑至43.8%。偏后轮投融资,B轮和C轮事件数占比出现大幅提升,从去年的20.2%快速提升至今年的33.3%。

例如,君圣泰医药在今年1月份宣布完成1.07亿美元C/C+轮融资,由国开金融及广东国资管理的广东中医药大健康基金领投,越秀产业基金、昱烽晟泰旗下基金百亿资本及相关企业参与投资。据官网介绍,君圣泰医药是一家全球一体化的新型生物技术公司,专注代谢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领域的重大未满足临床需求。1月18日,港股18A企业亚盛医药(6855.HK)宣布以每股24.45港币的价格配售2250万股,成功完成5.5亿港币融资。亚盛医药是一家生物医药企业,致力于在肿瘤、乙肝及与衰老相关的疾病等治疗领域开发创新药物。

但总的来看,融资交易量并没有大幅回升。财联社创投通-执中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医药赛道融资事件209起,低于2022年、2021年同期水平。

“医疗健康整体的投资节奏是放缓的,并非市场没钱了,而是很多投资人持币观望,投资决策变得更为谨慎。”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医药创新投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伴随市场的回调,今年以来市场信心和投资者出手的节奏都有所增强,但还是建议企业能够做好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准备,至少在未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