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记者从广东省人民政府官网获悉,《关于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发布。实施意见提出,将广东打造成为国家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构建全国智能算力枢纽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数据特区、场景应用全国示范高地,形成“算力互联、算法开源、数据融合、应用涌现”的良好发展格局。
实施意见还提出了广东发展通用人工智能产业的具体目标:到2025年,智能算力规模实现全国第一、全球领先,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体系较为完备,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企业数量超2000家。
围绕算力、算法、数据三大核心要素布局
算力、数据、算法被称为人工智能的三驾马车,也是驱动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三大核心要素。记者梳理实施意见的重点措施发现,实施意见围绕这三大核心要素提出了多条措施,为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算力方面,实施意见提出要构建全国智能算力枢纽中心。具体来看:
一是打造通用人工智能算力生态。研发具有通用性、可编程性的高端训练、推理芯片,多模态多精度计算的算力芯片,探索可重构、算存一体的新型体系架构研究。开发高效易用的开源人工智能芯片编译器与工具链等基础软件,支持自主人工智能芯片与国产通用服务器的适配,构建完善的自主可控人工智能软硬件生态。
二是打造国家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在搭建“中国算力网”中发挥核心作用,实现国家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智算中心等大型异构算力中心互联互通。推动国家算力总调度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算力调度中心加快落地深圳、韶关。做优广东省算力资源发布共享平台,在智能算力规模上形成显著优势,服务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和“东数西算”重大战略。
三是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城市级算力平台。支持各地市按照国家和省关于数据中心的规划和布局要求,依托研究机构、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等搭建算力平台,有效整合城市内算力资源,接轨国际最先进的算力产品、算力框架,建设城市级算力调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支持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满足科学研究和创新需求。
数据方面,实施意见提出要打造大湾区可信数据融合发展区。具体来看:
一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数据特区。加快推进“数字湾区”建设,探索数据跨境双向流通机制。发挥珠海横琴,深圳前海、河套,广州南沙等地区政策优势,着力打通业务链条、数据共享、数据流通堵点。充分利用境外高质量数据,建立样本数据融合训练机制,推动数据特区人工智能创新场景先行先试。
二是构建高质量多模态中文数据集。实施广东第二轮公共数据资源普查,汇聚高质量与高可用的中文数据,开展公共数据标注攻坚行动。构建面向行业的高质量中文语料数据库,推动典型行业数据汇集、访问、共享、处理和使用。建设高质量数据集和精细化标注平台,推动成立数据标注联盟,形成数据标注行业标准,提升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库规模和质量。
三是完善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体系。加强人工智能内生安全、防火墙等建设,增强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支持提供服务的企业和网络服务商开发元数据标记、签名、水印等溯源工具,做好标注工作。发挥数字政府基础能力安全可控、可预测的优势,健全数据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
算法方面,重点措施包括:围绕基础架构、训练算法、调优对齐、推理部署等环节,研发千亿级参数的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形成自主可控的大模型完整技术体系;建设算力算法交易平台,建立互联互通的算力、大模型、算法交易服务体系;举办高质量、高规格的人工智能算法大赛等。
加快技术创新场景应用,赋能千行百业
场景应用是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陈志表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已从实验室阶段进入场景落地、赋能千行百业的新发展阶段。但我国应用场景呈现“少数重大场景为牵引、大量长尾场景占主导”的特征,场景建设的广度和深度还存在不足,需要协调政府、产业、企业各类主体,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引导人工智能产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为实现“应用涌现”,实施意见提出要持续加快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加强技术与经济、社会、科学领域深度融合,打造一批示范性强、带动性广、显示度高的典型应用场景。通过场景创新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迭代升级,形成技术供给和场景需求互动演进的持续创新力,带动提升制造、医疗、教育、金融、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发展水平。联合龙头企业组建政务大模型联合实验室,统筹建设数字政府人工智能运行平台,常态化发布人工智能场景清单。
除此以外,实施意见还提出,要依托广东优势产业,支持骨干企业将大模型技术融入终端产品,重构系统资源调度和各类应用调用方式,打造新智能化操作系统。支持原始设计制造企业引入大模型技术开发具有人工智能应用功能的产品。支持软件企业加强大模型插件研发,开发融合人工智能应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