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创意产业基地位于武汉关山大道465号,这里原本只是曙光村中一块不起眼的土地。经过15年的发展,这里已经成为武汉市数字创意产业的集聚地。
“最开始,村里只是拿出一栋楼来发展动漫产业。”回忆起光谷创意产业基地的过往,光谷创意总经理助理章闻有些感慨,从2008年至今,昔日的曙光村建设起了8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区,集聚文化企业近300家,孵化的企业已经接近千家。如今,园区企业涵盖动漫、游戏、直播、新媒体、创意设计、网络文学、数字出版、文化装备等多个领域。
作为最早一批在武汉落地的文化产业园区,光谷创意产业基地也成为了武汉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并逐渐向数字创意产业链延伸发展的见证者之一。
在国家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背景之下,武汉在原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并将其纳入武汉“965”产业体系,作为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借此壮大优势产业、推动产业迭代创新。
目前,全国已有深圳、杭州等10余个城市提出建设数字创意之都、创意设计之都等目标。武汉也在其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建设中国数字创意之都,越来越多的武汉文创企业正在拥抱数字化转型和创新赋能,这也让武汉在中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版图中初露锋芒。
文化企业从生根到多点开花2008年2月,为实现产业转型,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以主城区为主体,以动漫产业为突破口,建设创意产业基地,积极打造千亿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光谷创意产业基地正式揭牌成立。
在此之前,曙光村改制后成立的曙光集团已经于2007年发起成立了武汉动漫协会,负责牵头武汉动漫产业的政策研究、产业规划等一系列工作,这比光谷创意产业基地的诞生还要早一年。
“当时,武汉对于动漫产业的关注度并不高,因为产业体量还非常小。随后几年,湖北省首次出台了动漫产业专项资金,东湖高新区作为核心区也开始做配套专项资金,在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开始迈出第一步。”章闻说。
动漫产业的发展,是武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开端。
2012年,武汉获批成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当年发布《武汉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12—2015年)》,其中便就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和总收入提出了具体目标。中国光谷创意产业基地也在当时被命名为全市首批文化和科技融合试点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开始在武汉生根发芽。
章闻介绍,随着文化创意企业的数量增多,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光谷创意产业基地一期8万平方米的办公面积在2015年后全部去化完毕,让武汉分散的文化企业在这里有了集中的办公场所。但在这一过程中园区认识到,仅仅提供办公场地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全孵化链成为了新的目标。
“目前,我们已经基本建立起从众创空间到孵化器,再到加速器的文化创意产业全周期孵化链。在孵化过程中,我们同时为企业提供各个阶段包括工商税收、知识产权保护、金融对接、技术合作、人力资源等服务。”章闻表示。
以动漫产业为突破口,落地武汉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在游戏、直播、电竞、出版、文学等领域遍地开花。动漫领域,艺画开天作为武汉代表性企业,以作品《灵笼》一跃成为全国动画制作水平第一梯队。出版领域,数传集团作为传统出版行业转型的高技术企业,获批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于今年跻身全国文化企业30强。游戏领域的斗鱼、微派网络,新媒体领域的麦塔威,一大批优质文化创意企业在武汉百花齐放。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武汉市共有规上文化企业1022家,比2022年四季度净增96家。
武汉文化产业的独特“打法”武汉为何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武汉具备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有培育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武汉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武汉集聚了近百所高等院校和一大批科研院所,有突出的科教人才资源优势,这也形成了武汉文化产业发展最大的竞争优势,以人力资源为依托进行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另一方面,目前我们的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突出的特色优势,企业大多还是自发生长的状态,产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官方的政策引导,推动整条产业链的集聚和提质。”该负责人说。
在多年探索下,武汉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一套打法。2022年2月印发的《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形成产业实力突出、行业特色鲜明、空间布局合理、创新动能强劲、要素集聚充沛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并提出加快建设中国数字创意之都的目标。
在一个专项规划下,武汉又形成了一套市区两级的政策体系。上述文化产业处负责人介绍,涵盖市区两级的文化产业政策大概有30项。以市级的《支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为统领,经信、发改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个行政区围绕数字创意出台相关配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