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参与公益
逐渐成为影响和改变公益事业的一个新趋势
说起公益,很多人会想起1985年的那场“世纪盛典”——LIVEAID(拯救生命)演唱会。这是为拯救饥饿人群而举办的慈善公益演唱会,皇后乐队等知名乐队献唱,现场观众一度高达7.2万人,全球15亿人同时观看,筹集善款超1.25亿美元,成为不可复刻的传奇。这场演唱会也为公益慈善影响力的扩散设定了一个模式,一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公益,势必和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媒介相结合。
每一代人都在为做公益做出极致努力。没有人不认为公益是好事,但公益并非天然“吸睛”,相反更需要撬动公众的注意力。八九十年代最躁动的是音乐和电视,以LIVEAID为代表的公益演唱会点燃了人们的公益热情。进入到21世纪,互联网公益渐成火候,呈现“星星之火燎原之势”。现如今,随着生活中的数字场景越来越多,虚实的交互越来越频繁,“游戏公益”作为一种新的现象正在裂变和演化。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玩游戏做公益。在国外,英国一项调研统计显示,58%的受访公益机构过去一年中使用了游戏、VR、AR等方式,鼓励公众参与公益。在国内,一年一度的“99公益日”正在进行,腾讯游戏联动20多款游戏及相关业务推出“游戏公益”场景,带动上亿玩家做公益、献爱心。
游戏特有的机制正在激发人们主动关注和参与公益,并向外界传达出一种声音——游戏正在改变公益。而从游戏端到玩家端,“玩着做公益”也早已不是新鲜事。
“游戏公益”由来已久
对于关注游戏和公益的人来说,《沙漠巴士》应该并不陌生。
《沙漠巴士》是一款模拟驾驶游戏,被称为“最无聊的游戏”,这款游戏的设计高度还原现实。游戏中,玩家只需要驾驶一辆大巴车,从亚利桑那州图桑市出发,穿过沙漠抵达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
游戏还原了沿途沙漠风景,游戏中的时间也和现实中同步,也就是说玩家至少要开8个小时大巴才能抵达目的地,并且沿途除了漫漫黄沙,唯一的变化是方向盘会向右跑偏,玩家还不能走神,要及时调整方向盘,不然会陷入沙漠,从头再来。
唯一慰藉是在第5个小时,一只小虫会撞到挡风玻璃上,变成一滩绿浆糊。虽然这么无聊,但当你终于抵达终点,却没有任何惊喜,只能在游戏中得到1分。
不过,就是这样一款“无聊”的游戏,却成为了募捐“小能手”。
2007年11月,彼时加拿大喜剧团体LoadingReadyRun宣告要挑战这一游戏。他们发起了叫做“通往希望的沙漠巴士”的公益募捐活动。活动中,他们接力玩《沙漠巴士》,每当捐赠金额增加7%,他们就多玩一个小时。
没想到这一活动获得不少关注,他们接力玩了108个小时,最终募集到2万多美元。这些善款最终给到了“Child’sPlay”慈善机构,用于帮助全世界的孩子们建造图书馆、学校等设施,也为儿童医院跟儿童医疗项目提供支持。
自此,这一活动延续了下来。2010年他们募集到20多万美元,2014年募集到60多万美元,2021年募集到120多万美元,截至2022年累计募集超900万美元。这是个惊人的数字,以善意为原点,汇聚起来了更多善意。
类似的故事也曾发生在1981年1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街机厅里,几位年轻人正接力玩电子游戏。他们旁边放着一个募捐箱,几个人接力玩了130多个小时,最终募集到几百美元。
这些钱最终送到了一位刚失去孩子的母亲手里。原来,她的儿子不幸病逝,但家里无力支付墓碑费用,5位年轻人得知后就想出了游戏募捐。这也被认为是有记载的最早的“游戏慈善马拉松”。
这两个故事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人们自发将游戏和公益挂钩,也由此带来“意外收获”。而现如今,这样的善意之举依旧在发生,比如玩家自发组织献爱心行动,比如越来越多游戏和公益产生强关联。
喜欢玩《英雄联盟》的网友应该知道,2010年以来该游戏每年推出一款公益皮肤,收入所得用于捐助公益项目。今年其推出的“斗魂觉醒莎弥拉”公益皮肤收入,部分收入就将投入到河北邢台新河县和江西赣州瑞金市的乡村振兴公益事业中,这也让很多玩家首次关注和参与到乡村建设中。
破题公益难点
我们都知道,公益的出发点是帮助,这就涉及到施助人。公益需要更多人的主动关注和参与,这是公益可持续的根本,也是做公益所面临的难点。
现实中很多好的公益项目常面临知晓率和参与度不高的困境。也因此,如今越来越多公益项目不仅仅关注受助对象,也更关注公益参与者。
如何才能真正“找到”并“带动”公益参与者?
其实,在互联网和数字化时代,人们参与公益的方式正在变化。比如“捐步数”做公益、线上种树等公益“新玩法”,因趣味性、互动性、反馈性较强,很好地调动起大众主动参与的热情,甚至形成“公益打卡”的习惯。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这背后需要精准把握什么能吸引人们的关注和激发起人们的兴趣,意味着要把公益内容“适时而恰当”地推到公众面前,兼具互动感、参与感、成就感,激发起公众的参与意愿。游戏的设计场景、互动和技术等特质,在激活人们参与公益的积极性方面“有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