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11的这个节点,作为一个消费品牌的主理人,Brian本来可以将我们的邀约延期,先专注在更一线的“战场”,但他却把一下午的时间留给了这次访谈。我们聊了很多,关于底妆,关于行业,关于品牌建设,但贯穿始终,Brian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用户”。
我也见过很多将“用户第一”奉为发展导向的品牌,却难免遇到仅是“口号化”呼喊的情况。如何具体地和用户做连接,如何从基础需求出发,差异化研究不同个体,如何专注于细分赛道不动摇……这些都是很引发思考的问题。也许,诚实地面对现状、面对用户、面对自身,一个品牌才具有一步一步向着极致靠近的可能性。
——CBNData创始人路老板
本期嘉宾:
杨博雅|blankme|半分一品牌创始人兼CEO
「思路说」主理人:
路老板|CBNData创始人、「新商业工场」发起人
“中国底妆”,是不是一个伪命题路老板:
欢迎Brian做客我们的思路说,也请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杨博雅:
我叫杨博雅,但大家都叫我Brian,我是底妆品牌blankme的创始人。
路老板:
好的,首先今天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底妆?
杨博雅:
底妆包括妆前产品、防晒、粉底类产品,再到后面的定妆,以及细节修饰类产品,比如说遮瑕、腮红等,它们的目的都是让你在一整天里呈现更好的皮肤状态。
路老板:
彩妆和底妆分水岭的边界在哪里?
杨博雅:
像在日本、韩国或者欧美,其实彩妆它有一个非常具象的英文的名字叫Pointmakeup,因为它解决的是局部的问题,比如眼睛、眉毛、唇部等,这些都叫做Point,而底妆常常称叫basemakeup。
路老板:
我知道您最早是一个投资人,后来怎么会选择做一个美妆品牌的创业者?
杨博雅:
创业这个事儿确实被问过好多遍了,有一段时间我想尝试总结出前因后果,后面才发现它其实是一个很“水到渠成”的事。
我做投资做了8年,2011年入行,主要看消费大板块,大概到2013年开始接触化妆品行业,但一接触我就很喜欢。消费领域很广,如果你想用用商业化的方式去理解它,或者去持续的创造价值,它是很难量化的。但化妆品行业不一样,尤其是化妆品行业创业,要去经营渠道,要去找到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去把产品推出,最后去解决用户的具体需求。它是一个感性和理性、美和科学结合的很完美的一个事儿。
路老板:
但是可被量化的美,不仅仅是有底妆或美妆,服装可能也可以,你是如何感受到这种底妆的美的力量的?
杨博雅:
我认为底妆的美它是一种更大维度的美,因为它最终会回到皮肤的审美本身,皮肤审美最终又跟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我们如何去看待自己的精神状态,甚至扮演怎样的社会角色都挺息息相关。
所以你会发现我们很多时候会很愿意表达我们心里面感受到的那种比较流淌出来的那种更大维度的美,我们很少输出说“这个就是好看”、“今年要流行什么颜色”、“明年要流行另外一种光泽”这样的话,我们是不做这样的判断的。我们关注的只是说什么样的皮肤状态,我们的用户在镜子里看到的时候觉得皮肤很好,这个是我们好奇的。所以我们其实最后就走向了底妆。
路老板:
我现在能多少理解一点了,底妆更回归本源性,而在本源基础之上,它可能是一种无限的想象,它的这种开放可能性就更多了。
我的下一个疑问,您做了一个所谓叫做“中国底妆“的品牌,其实我当时对这个概念是挺诧异,为什么叫做中国底妆?底妆难道分国界吗?
杨博雅:
“中国底妆”其实上是我们自己创造价值的方法,和我们自己理解市场、理解用户需求的一种角度。
我们观察到,中国用户对皮肤美学的要求其实跟全球其他地方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中国用户不希望自己的皮肤看上去黄,黄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它意味着不够健康,没有休息好,或者身体抱恙,都会经常说是“蜡黄”。而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如何让中国用户对暗黄、皮肤暗黄或者皮肤暗沉等这些主观感受,翻译成一个量化的一种数据或者一种研发的方向。
路老板:
我看了数据,其实在2016年之前,咱们中国整个底妆赛道几乎都是国际一线大牌垄断了80%的市场份额。
杨博雅:
是的,几乎全部都是国外的大牌。
甚至到了2019年,我们决定做底妆的时候,它其实还是一个彩妆里面专门解决面部问题的这样一个很小的品类,还没有真正的从彩妆细分品类里面分出来。整个中国的化妆品大的市场里面,底妆所占的一小部分市场份额,和日韩成熟市场相比,它中间有巨大的一个Gap。真正是到了这两年,大家才开始认可底妆在中国好像是个很特别的品类。
路老板:
所以过去的十年、二十年都没有所谓的“中国底妆”概念,那为什么现在这个命题又好像可以成立了呢?
杨博雅:
其实我们自己的理解还是市场它还刚刚开始。而只有当市场逐渐成熟了,用户使用习惯多了,他才开始会呼唤更适合自己的产品。
我们算过一个用户,如果是上班族每天化妆